超赞地名网>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

常平经济开发区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常平经济开发区行政区划

数据看常平经济开发

常平经济开发是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管辖的街道,车牌晋D,长途区号0355,人口约5,800,面积13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7个行政村(社区)

常平经济开发区概况

地名:常平经济开发区
隶属:壶关县
行政级别:街道
区号:0355
车牌:晋D
邮编:046000
区划代码:140427400
身份证前6位:140427
面积:13平方公里
人口:5,800人
人口密度:446人/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前的常平,虽置村历史久远,户多村大,文化积淀厚重,但因偏居一隅,在历史上从无置乡、镇和中心村的记载。常平名声不大,壶关境外的人就很少知道有个常平。改革开放后,常平人把握契机,致力工业企业发展,创造了常平辉煌。到2000年时,企业总数达到17个,集团从业人数达到3600余人,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265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05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300元,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人流达到近万人。常平集团公司跨入全国大二档类乡镇企业,常平村也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东西合作常平工业示范区”。从此,常平不仅成为全壶关县的经济龙头,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制约常平发展的因素日益凸现。常平集团的壮大因村界限制受到束缚。仅3.9平方公里的国土资源面积,密布着17座中型企业。农耕土地人均不足0.5亩,再度发展受到地域的限制。常平集团再度发展,需要土地、劳动力资源。而相临的杜家河、王章、李掌等周边村却是劳动力大量闲置,就业困难。大片土地因资金困忧调产乏力,效益低下,双方存在较大的互补空间。为拓展常平集团空间,发挥常平村、常平集团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2001年1月壶关县委、县政府作出了组建常平经济开发区的决定。同年6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常平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市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常平经济开发区机构设置及沿革

在开发区机构干部配置方面,为考虑经济开发区工作的独立特性和重要性。县委组织部门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调配各乡镇机关精干力量与常平村党委领导7人共同组成了开发区第一届领导班子。常平村委党委书记、常平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孝同志任开发区党委书记,由县委、县政府派人担任开发区管委主任一职,重点抓开发区行政工作。

常平经济开发区区划沿革

2001年1月刚成立“常平经济开发区”时,开发区辖集店乡的常平、王章、黄角头、闫家河、王家河等5个行政村及原(城关镇)龙泉镇杜家河行政村和原崇贤乡庄头行政村的小逢善自然村(归开发区后独立为行政村)等共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839人,非农业人口(包括外来务工人员)3600人,人口共计9439人。国土资源面积13平方公里。2001年6月,长治市人民政府批复常平经济开发区为市级经济开发区后,2003年辖区行政村编制增至9个,将原属集店乡的李掌、河口两村划归常平经济开发区,国土资源面积扩大为17平方公里。2006年5月又将龙泉镇坛上村划归常平经济开发区,常平经济开发区行政管辖由9个村增加到10个。以常平为中心的环常平经济圈基本形成。

常平经济开发区常平集团的发展

常平经济开发区的成立,不仅为开发区所辖村创造了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常平集团做强做大拓展了空间。2003年,常平集团的决策者确立了“上下两头延伸产业链,内外两边拓展产业群,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当年共投资7亿多元,完成了60万吨焦化厂二期工程、庙岭热电厂二期工程,新上马了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环保设施符合国家要求的200万吨炼钢厂一期工程等八大工程项目。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2006年又投资8亿元,上马了钢厂二期工程(450立方高炉、50万吨高速线材)建设项目。这一工程,实现了从原材料到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体系。通过常平集团的扩张和产业链的延伸,子公司、分公司达到30个,固定资产达到23亿元,2005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2亿元。带动了全区商业、运输、服务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常平经济开发区“1188”工程

常平经济开发区成立伊始,常平经济开发区党委、管委,在省、市、县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中组部“三级联创”、市委“高标准要求,全方位实施,强力度推进”的党建工程和县委“五地”建设意见,围绕和谐发展,共同富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结合常平经济开发区的实际,制定出了“1188”双联创优工程目标。即在全区党组织和党员中组织开展以常平村、常平集团为龙头,“一村联八村,整体达小康”,以全区420名党员为骨干,“一户联八户,共创文明户”的双联创优活动。具体任务目标是:

1、“龙头”抓带头。就是作为整个双联创优活动“龙头”的常平集团要在以下六个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是带头优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硬环境。二是积极做好全区整体经济规划,在全区形成优势、资源、产业互补,经济发展一体化的产业链。三是帮助其它八村筹资金、上项目、找销路。四是帮助其它八村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五是解决全区贫困人口就业。六是做好对全区弱势群体的救济、帮扶工作。

2、党委抓联动。就是作为双联创优活动组织领导的区党委组织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联动,以使活动不流于形式:一是党委推动,二是支部带动,三是目标牵动,四是产业拉动,五是利益驱动,六是效果震动。

3、支部抓目标。就是作为双联创优活动被帮带的八个行政村,党支部要学习常平、奋发图强,依托常平集团、加快发展,创建五好支部,办好五件实事,实现五大目标。即:以农村党支部“五个好”为标准创建“五好支部”。具体组织实施好“修富路、抓发展、美环境、树新风、助贫弱”等五件实事。

4、党员抓成效。就是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在活动中做到“三个十”即党员十带头、工作十到家、合力创十星。

五、常平集团的发展

上马了钢厂二期工程(450m3高炉、50万吨高速线材)建设项目。这一工程,实现了从原材料到产品生产的产业链体系。通过常平集团的扩张和产业链延伸,带动了全区商业、运输、服务等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六、常平集团的功能发挥

常平集团在做强做大自己的同时,加大对开发区所辖行政村的就业扶持。2001年至2005年间,为8个行政村的1200余名青壮年闲余劳力优先提供了就业岗位,安置开发区内复转军人100余人,残疾人员50余人,“两劳”释人员50余人。市、县社会下岗职工500余人。常平集团在境内的产业大军增到5000余人。

对开发区其余8村实施工业企业和产业基地扶持。从2001年起,帮助王章、黄角头、李掌等3个村建成了以石料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基地,三村的石料企业发展到30余个。三村集体收入平均增加了50余万元;常平集团担保贷款扶持王章、杜家河、王家河、闫家河、小逢善等5个村建起了与集团钢铁企业相配套的10个企业;帮闫家河建起了环保节能型免烧砖厂;帮小逢善村贷款建起了现代化的万头养猪场,年出栏生猪7000余头。从2001年至2005年的5年时间,常平集团直接投资、帮贷和借款三项累计达到了1191万元,除常平集团以外的8村集体、民营企业数量增加到68个。上缴利润达到252.24万元。

对环境改造扶持。常平集团针对周边村经济薄弱,环境和基础设施差的实际,进行经济扶持。2001年至2005年,常平集团对开发区所属村扶持情况是:帮助王章完成硬化道路、接通街道、修筑水库坝等3项工程;扶持水泥硬化了黄角头到常平村的2公里线路和大坝工程建设项目;帮助王家河修通并硬化村中街道;帮小逢善村完成了洪沟大坝的修筑工程;资助河口村完成村中街道建设项目。扶持总额达到400余万元。通过常平集团的大力扶持,彻底改善了开发区8村村中与出口通道的街、道内外环境。

七、开发区生产生活环境建设

200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常平经济开发区和集店乡的通力合作,常平集团出资400万元,修通了第一条高标准出口通道——开元大街。2001年冬至2002年秋,常平集团又投资800万元,延伸常平大街东(村外村饭店至小逢善、王章村口)、西(常平排楼至王家河)两段;接通开元大街(常焦加油站)与化工路南北大道。总体形成了以常平大街、开元大街、化工路为主干的道路街道外向型框架。各村又依托主干街道硬化和贯通了各村进村道路和村中街道。尤其是小逢善、黄角头两村因天然洪沟阻隔,交通十分不便,修通大坝后,天堑变成了通途。2006年5月,总投资1900万元,开始了县城新建路北延二期工程建设。年底工程主体基本竣工。随着道路、街道的建设和贯通,常平经济开发区下辖的10个行政村已连为一体。

村村实现了“四通”。2001年后,继常平村完成“六通”工程外,对常平之外的8个行政村,上马了“四通”工程,至2003年,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村村改造了低压线路,户户安装了闭路电视,户户接通了自来水。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改善生存环境,创建新兴绿城。为根治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生存空间。首先,常平集团不惜投入2.2亿元巨资,对各个企业配备了废气、粉尘和污水的环保处理设备。使各企业生产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其次,在常平大街、开元大街、化工路及村庄街道两侧、路心、村庄、厂区内外进行长线条,大面积绿化美化,栽种了风景树木、花卉、草坪,绿化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形成了村在绿中,厂在绿中,路在树中,人在花丛的大园区构架。2004年,常平村在其中心地段建成了200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花园式广场;2005年至2006年间又建成了元宝湖公园和居民别墅群,小逢善村也完成了园林化村庄建设工程。这不仅使常平、小逢善率先跨入园林式村庄行列,而且将城镇规格和文化内涵提升到了一个现代文明新城镇的档次。构成了常平经济开发区的一大旅游产业(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居民生活园区)。

八、商贸集镇建设

依托工业发展,构建商贸集散地。2001年后,随标准化街道贯通,工业区的延伸和扩张,促成了开发区人流和物流业的急剧膨胀。给商贸、交通、服务业带来了巨大商机。2003年,长治公交公司率先开辟了长治市区到常平经济开发区的公交线路;2003年到2005年间,沿常平东西大街、开元大街、新建路北延线王家河段、化工路杜家河段的四路街旁两侧,建起了集商贸与住宅于一体的街面(路面)楼群。300余户商贸、服务、修理业主进驻该区,形成密集的商贸集群。为提升城镇功能,活跃第三产业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城镇教育中心建设

合理布局,构建合理完整的教学体系。2001年——2004年间,常平村、常平集团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高规格、各种功能完善的六轨制常平完全中学。2005年9月招收第一批新生,2006年招收第二批学生,在校高中生达到1000余名。与此同时,于2004年至2005年间,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常平中学西侧,划拨土地,新建了壶关县职教中心,在全县乃至全市率先实现了常平经济开发区高中、职高普及教育的目标。2005年开工建设的杜家河中心校 (明德小学)、王章村、小逢善村新建的小学教学楼相继竣工投入使用。2006年春,开工新建的常平小学、常平幼儿园,也于同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这样,常平开发区教学基础设施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职业教育结构趋于合理,体系完善,构成了继壶关县城之外的第二个文化教育中心区。

十、福利社区建设

常平经济开发区组建前,开发区所辖行政村除常平有较完善的福利体制和福利待遇外,其它各村几乎没有,有的虽有些许,但没有定时、定量的标准。2001年后,在常平集团的经济扶持和辐射带动下,环常平经济圈的开发区各村,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发区的所有村民都享受到了优厚的福利待遇,且福利标准不断提高,福利结构更加合理。每年年底,开发区向全区所辖村的所有村民发放一袋面粉,让全区人民享受到了区政府给予的统一标准的福利待遇。村级粮油福利待遇普遍建立。尤其是继常平村每人每天1斤面粉福利标准外,小逢善、王家河、杜家河等村村民也享受到了每天1斤或者半斤面粉的福利供应。其余村庄的年终福利项目和数量都有增加和提高。村级养老金福利制度基本完善。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均能享受到20—80元不等的养老金;继常平村103套花园式福利性老年公寓全部建成入住后,又有王家河、小逢善村的福利性老年公寓相继落成,投入使用。其余各村也开始规划筹建,到2010年,全区所辖各行政村可全部实现老年人入住公寓的目标。为创建富裕、文明、繁荣、和谐的社区打好了基础。

十一、新农村建设改造

新农村建设和改造。在上世纪的1996年,常平村就拉开了新农村建设改造工程序幕,随着经济发展,村庄改造稳步推进。到2006年,拥有公园、广场、养老院、高标准的学校、单元楼群、别墅群落的园林式的新城镇已经形成。继常平之后,小逢善、王家河、杜家河、李掌等村也相继上马了新农村建设改造工程,2006年8月,开发区小逢善村学校、村委办公楼竣工,多功能完善的居民楼群规划完成,工程建设即将起步。其余各村,均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科学有序的建设和推进。

常平经济开发区党委、管委根据“兴工、强农、育三产、建城镇”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协调发展,基本实现了“工业中心区、三产发育区、新型城镇区”的建设目标。工业生产基本形成了以常平集团为中心联接八村的产业链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龙头”辐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2005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0亿元,较2001年的3.2亿元,增长838%,年均增长168%;上缴税金1.1亿元,较2001年2700元增长307%,年均增长61.4%;除常平外的其它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较2000年的1800元增长111%,年均增长22%。5年共完成工业生产总值70亿元,累计完成国家税收总额5亿元。其发展速度超出了预期目标。第三产业发育良好。以常平村为中心,以常平大街为主轴的商业、贸易、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商贸一条街已经上市。其超常规的发展成果,和谐的绿色生态环境,美丽的公园、广场,现代化的种养殖基地、园林式的新农村格局又形成了新兴的旅游产业。6年的奋斗,带来6年的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环境均达到了新型城镇的标准。城镇功能和活力愈加突出。

在2003年,在全省经济开发区综合评比中,常平经济开发区各项经济指标与山西省14个省级开发区相比,工业总产值仅次于太原高新、华信和大同,在全省排位第四,税收收入仅次于太原高新,名列第二。2006年常平经济开发区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的审核,步入省级经济开发区行列。

常平经济开发区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改革开放前的常平,虽置村历史久远,户多村大,文化积淀厚重,但因偏居一隅,在历史上从无置乡、镇和中心村的记载。常平名声不大,壶关境外的人就很少知道有个常平。改革开放后,常平人把握契机,致力工业企业发展,创造了常平辉煌。到2000年时,企业总数达到17个,集团从业人数达到3600余人,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265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05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4300元,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人流达到近万人。常平集团公司跨入全国大二档类乡镇企业,常平村也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东西合作常平工业示范区”。从此,常平不仅成为全壶关县的经济龙头,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区。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制约常平发展的因素日益凸现。常平集团的壮大因村界限制受到束缚。仅3.9平方公里的国土资源面积,密布着17座中型企业。农耕土地人均不足0.5亩,再度发展受到地域的限制。常平集团再度发展,需要土地、劳动力资源。而相临的杜家河、王章、李掌等周边村却是劳动力大量闲置,就业困难。大片土地因资金困忧调产乏力,效益低下,双方存在较大的互补空间。为拓展常平集团空间,发挥常平村、常平集团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2001年1月壶关县委、县政府作出了组建常平经济开发区的决定。同年6月,市委、市政府批准,常平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市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一、机构设置及沿革

  在开发区机构干部配置方面,为考虑经济开发区工作的独立特性和重要性。县委组织部门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调配各乡镇机关精干力量与常平村党委领导7人共同组成了开发区第一届领导班子。常平村委-、常平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孝同志任开发区-,由县委、县政府派人担任开发区管委主任一职,重点抓开发区行政工作。

  二、区划沿革

  2001年1月刚成立“常平经济开发区”时,开发区辖集店乡的常平、王章、黄角头、闫家河、王家河等5个行政村及原(城关镇)龙泉镇杜家河行政村和原崇贤乡庄头行政村的小逢善自然村(归开发区后独立为行政村)等共7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839人,非农业人口(包括外来务工人员)3600人,人口共计9439人。国土资源面积13平方公里。2001年6月,长治市人民政府批复常平经济开发区为市级经济开发区后,2003年辖区行政村编制增至9个,将原属集店乡的李掌、河口两村划归常平经济开发区,国土资源面积扩大为17平方公里。2006年5月又将龙泉镇坛上村划归常平经济开发区,常平经济开发区行政管辖由9个粗增加到10个。以常平为中心的环常平经济圈基本形成。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常平经济开发区”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常平经济开发区地图

导航去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常平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