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

季市镇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季市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季市

季市是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管辖的镇,车牌苏M,长途区号0523,人口约4.69万,面积4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26个行政村(社区)

季市镇概况

地名:季市镇
隶属:靖江市
行政级别:
区号:0523
车牌:苏M
邮编:225300
区划代码:321282105000
身份证前6位:321282
面积:42平方公里
人口:4.69万人
人口密度:1126人/平方公里

季市镇(Jishi),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下辖镇,位于中国华东、长江中下游,靖江市北部,泰兴市东南部,如皋市西部,分别与靖江市的孤山镇,泰兴市的广陵镇、珊瑚镇及如皋市的江安镇接壤。

季市镇是“江苏省卫生镇” 、“国家级生态镇” 和“中华美食名镇” 。季市镇以餐饮业、电机、铸钢、量具、纺织、电气等六大产业为支柱。2014年,季市镇国内生产总值44958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2324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84万元。

季市镇总面积41.63平方公里,耕地4476公顷,下辖2个社区、24个行政村和1个农场,总人口46912人(2017年)。

季市镇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太平村名称由来

季市镇地处长江尾闾。秦朝末年,此处茫茫一片汪洋,滔滔江水奔流直下,每年将上游数亿吨泥沙挟带而下,直入海口,遇海潮顶托,泥沙逐年沉积。前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4年)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约20多平方公里的暗沙逐渐露出水面,后来沙团不断扩大,成为大江中一沙洲,即今季市镇最早的地域。

季市成陆以后,其大江之南为毗陵县(今江阴市),大江之北为海陵县(今泰州市)。海陵,南滨长江,东临大海。从前汉至南唐,1100年中,原海陵县的江滩、海滩逐渐向东、向南延伸,面积不断扩大。到了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十二月,唐烈祖以海陵置泰州,又分海陵南5乡置泰兴县,季市由海陵转属泰兴管辖。是年,大批乡民来此围田,建屋定居。因江水不时泛滥,往来船舶也因风高浪大,常有覆没,加之海匪猖獗,百姓为求太平,故取名太平村。

季市名称由来

北宋时期,太平村逐渐形成季姓和李姓两大家族。李家富甲一方,曾在灾荒时举办粥厂,赈济灾民,因此名重乡里。季姓人多势强,其族人又在朝中为官,后台较硬。小集镇出现后,在以谁的姓氏命名的问题上,两家互不相让。据当地传说,两家为争得舆论支持,季家首先在季市镇的东街头与北街头,开设两家烧饼店,凡路过者,每人可赠送两个烧饼,只要你说是从季家市带回的就行了。李家知道后,便在南街开设一家面馆,凡喊一声“李家市”的,就可赠给一碗面条。

季家不服,便立即加码,将白花花的银子换上铜钱,用窝褶屯在李家面馆对面,来往行人,只需喊一声“季家市”,就可抓一把铜钱走路。为争地名冠名权,最后季、李两家终于闹上了公堂。当时的泰兴县令碍于官场情面,便将太平村更名为季家市。为缓和矛盾,又将季家和李家杂居地命名为李家巷、李家圩。事后,李家不服官断,认为集市非一家之集市,再次闹上公堂。泰兴县令见此,便从中劝解,说“李”字加一撇为“季”,“季”字少一撇为“李”,两家本为一家,何必如此较真,既然非一家之集市,就把“家”字去掉。于是季家市遂又改名为季市。

季市镇名称由来

明朝洪武初年,狂风、暴雨、江洪一齐肆虐,季市遭受了特大水灾,无数乡民房屋倒塌、人畜被淹、田园荒芜。时值汛期,在入海口的分水线上,浑浊的江水夹杂着大量泥沙,翻滚着奔向大海,海潮又宛如一条青龙,迎着江水溯江而上。乡民们认为这是青龙现身,为此,于洪武五年(1372年),在镇内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青龙寺,人们期望借助海龙王的神威能将江潮镇住。是年,又将季市之名改为季市镇,更名目的也是想以“镇”字镇住泛滥的江水。

方言俚语

季市镇历史上隶属泰兴,划归靖江是近几十年的事。因其位于如皋、泰兴、靖江三县交界处,所以季市镇的方言,既受靖江的吴语影响,又受泰兴如皋地区的江淮官话影响,但又与其有些不同,属于吴语与江淮官话的过渡方言。

方言有三个要素,即语音、词汇、语法,而主要成分是语音和词汇。季家市方言的语音确实有些特别,例如“今天”、“明天”,用吴语说是“今朝”、明朝”;用淮语说是“今儿”、“明儿”。而用季市话说是“跟朝”、“门朝",很像是吴淮两种方言的结合而产生的“变异”。再如“我家”,用季市话说是“瓦家”。“到瓦家来耍子”,即“到我家来玩玩”。但“我们”季家市人绝不会说成“瓦们”,而说“我交”,“你们”则说“您交”。这是很有趣的现象。更奇妙的是,方言语音不但一国之内、一省之内、一县之内千差万别,即使一镇之内,也有差异。就季家市而言,一条河两岸,一条路两旁,一个村庄前后,语音也往往不同。

习俗

时令习俗

二月初二,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省亲的日子。当地有句俗话,叫“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不带女儿穷狗儿。”出嫁女儿之所以在二月初二省亲,一是因为正月已过,夫家该忙的事都忙完了;二是这时正是农闲,有比较充裕的时间。省亲当然不光是出嫁的女儿,还有女婿、外孙等。省亲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吃顿饭就打转,长的可在娘家住一些日子。

清明节,家家户户祭祖。这天多数人家早上用柳树的嫩叶拌和荞麦面摊烧饼,说是吃了可以消灾降幅。中午包扁食,煮熟的扁食先敬祖先,而后家人食用。敬祖先和家人食用的扁食需要冷却,这一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宁可被烧死在深山,而不肯受晋文公封赏的介子推,故清明节也称寒食节。饭后全家人到郊外上祖坟,挖土为坟墓加“坟帽子”,烧钱化纸插柳枝。上坟既是纪念祖先,也是春游,此时寒意已尽,春光明媚,郊外踏青,心旷神怡。

建房习俗

上梁,上梁是建房仪式中的重头戏 。工匠手持大斧,扛着屋梁一步步登上梯子,他们的“鸽子”也越说越精彩。工匠甲说:“脚踏云梯步步高,张班鲁班把手招。主家上梁良时到,金龙登科上早朝。”工匠乙马上接口:“脚踏云梯步步高,手接金盘往上跑。跑一步来高一高,脱去蓝衫换紫袍。”这时工匠爬到高处,举起斧头,为屋梁接榫。工匠甲说:“新打大斧亮堂堂,我替主家造高房。今年砌座逍遥府,明年又造宰相堂。宰相房中生贵子,子子孙孙状元郎。”工匠乙接着说:“新打大斧亮堂堂,我替主家造高房。左边文星扶玉柱,右边武曲托金梁。金梁登科逢黄道,玉柱成行遇紫微。”上梁结束,由主家从工匠手中接过斧头。“斧”、“富”谐音,接过斧头,就意味着把富贵接了过来。这时工匠说:“斧头生来亮堂堂,老君炉里炼成钢。接到堂内千年福,接到库内谷满仓。”

上梁以后是“抛梁”,就是工匠将主家事先准备好的糕点、粽子、糖果从屋梁上撒下,让看热闹的亲友和邻居争抢。这对主家是一种荣耀,对得到糖果糕点的人是一种吉利。抛梁时,工匠说:“一抛金,金从天降;二抛银,银满库仓;三抛团和糕,主家代代做阁老;四抛长生果,四邻八舍万年和。”此时鞭炮声大作,工匠向主家讨“喜钱”,喜庆气氛达到高潮。

季市镇建制沿革

汉朝时期

西汉年间(前206-24年),长江入海口北部江中,经数千年暗沙积聚,涨出了约20多平方公里的沙滩,这一沙滩,即今季市镇的原始地域。

西楚霸王项羽元年(前206年)二月,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统治,项羽占据东楚,分封诸候,自称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即今徐州。季市地属东楚,隶属西楚项羽领地(一说隶东阳郡之海陵县)。

西汉高帝五年(前201年)十二月,项羽兵败乌江,楚地属汉。次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分封诸侯,封其堂兄刘贾为荆王,季市隶属荆王国。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灭荆。次年十月,英布败亡。高帝改荆为吴,封其胞兄刘喜子沛侯刘濞为吴王,季市隶吴王国。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二月,吴王濞因谋反兵败,国亡。次年,景帝封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统原吴王国所属郡县,季市隶江都国。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王刘建因谋反灭国。季市镇隶属海陵。

元狩六年(前117年),江北置临淮郡(治今盱眙),统今江苏、安徽29县地,季市隶临淮郡海陵县。

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政区调整, 季市属徐州刺史部临淮郡之海陵县。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篡汉,全国大规模更易郡县名。临淮郡更名淮平郡,海陵县更名亭间,季市隶亭间(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全国郡县复原名,季市仍隶临淮郡海陵县。

明帝永平十三年(70年),将原属临淮郡的海陵县划入广陵郡,季市隶广陵郡海陵县。

三国时期

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前,扬子江海口涨出牧马小沙、牧马大沙。季市位于长江北大江之北,隶属海陵。

晋朝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立广陵郡,季市隶徐州刺史部广陵郡之海陵县。

南北朝时期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将侨置在镇江的徐州改为南徐州,季市隶南朝宋南徐州海陵郡的海陵县。

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改江北为南兖州,季市隶属南兖州广陵郡之海陵县。

齐高帝建元四年(482年),广陵郡从南兖州析出,季市隶南朝齐之广陵郡。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年),南兖州归属北齐,次年更名东广州,季市属北齐东广州之海陵郡。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季市隶南朝陈之南兖州海陵郡。

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北周军占领南兖州,并将南兖州更名吴州,季市隶北周吴州海陵郡之海陵县。

隋唐时期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以海陵郡建吴州,季市隶属吴州海陵县。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季市随海陵县属扬州总管府。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季市隶属扬州部江都郡之海陵县。

大业十四年(618年),反隋义军李子通占海陵、据江都,国号吴,季市属吴。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全国改郡为州,江北废江都郡,海陵县更名吴陵县,并以县置吴州,季市属吴州吴陵县。

武德七年(624年),建邗州,废吴州,吴陵县复名海陵县。季市属邗州海陵县。

武德九年(626年),改邗州为扬州,季市隶扬州府海陵县。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10道,季市属淮南道扬州都督府之海陵县。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季市属广陵郡之海陵县。

肃宗至德三年(758年),广陵郡复更名扬州,季市属扬州府之海陵县。

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季市属吴王国江都府海陵县。

五代十国时期

杨吴武义元年(919年),吴王杨隆演正式建国,史称杨吴国。季市隶属杨吴国。

乾贞元年(927年)十一月,杨隆演之弟杨溥在金陵继位称帝,季市属杨吴国扬州江都府海陵制置院所属海陵县。

南唐烈祖昇元元年(937年)十二月,废海陵制置院,以海陵置泰州,并以海陵南5乡建泰兴县,季市由海陵转属泰兴县管辖。是年,大批移民至季市镇围圩造田,建屋定居。季市古镇(今季市镇)至此形成。

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十二月,后周兵侵占泰兴。季市隶属后周。

两宋时期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灭南唐,分天下为10道。季市属淮南道泰州之泰兴县。

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15路,淮南道改为淮南路,季市属淮南路泰州之泰兴县。

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泰州隶淮南东路。是年,升泰州为泰州军。季市属淮南东路泰州军之泰兴县。

元丰三年(1080年)泰兴县政区划为4乡2镇。季市隶属太平乡。

宣和四年(1122年),泰兴改隶扬州,季市属扬州府泰兴县。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金兵南侵,泰州驻节守臣曾班迎降。泰州、泰兴被金兵占领。

建炎四年(1130年),降泰州军为泰州,季市隶属高邮军之泰州泰兴县。

绍兴五年(1135年),泰兴县改隶扬州。十年,复隶泰州。十二年,又隶属扬州。期间,季市隶属随之改变。

元朝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元军攻陷泰兴,并升泰州为泰州路总管府。次年,泰州路属淮南东道宣尉司。季市属江淮行中书省之淮南东道泰州路之泰兴县。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降泰州路为泰州,隶扬州路总管府。季市属江浙行中书省淮南东道扬州路之泰兴县。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二月,江北各路、州皆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季市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时达60年之久。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季市随泰兴县隶淮南行中书省淮东道扬州路。

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反元义军张士诚占据泰州。次年正月初一,建国号大周,季市属大周张士诚领地。

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区划调整,季市隶南直隶扬州府泰兴县。

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里甲制。至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泰兴县划为118里。季市属太平乡第9都35里。

明朝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全国政区划为南北2京13省,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季市属南直隶扬州府泰兴县。

清朝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季市隶江南省扬州府泰兴县。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以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分治今安徽、江苏两省地。季市随扬州府泰兴县划属安徽,属江南省左承宣布政使司管理。

康熙五年(1666年),扬州府从安徽划属江苏,季市镇随扬州府泰兴县隶江南右承宣布政使司管理。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暂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2省。季市暂隶江苏承宣布政使司淮扬海道扬州府之泰兴县。

雍正二年(1724年),升通州为省直隶州,泰兴、如皋两县划属通州。季市镇隶苏州承宣布政使司通州直隶州泰兴县。

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兴改里甲制为防区制,全县设四辖,季市属印辖,由巡检司管理。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八月,江苏省将江宁、通州、扬州、徐州、海州、淮安等6府划属江宁藩司管辖。季市镇隶苏州承宣布政使司江宁藩司之通州直隶州泰兴县。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1年),江苏省都督府废府存县,泰兴知县衙署改称知事公署。县以下实行市乡制,季市镇为泰兴县11市之一,名季家市。

民国三年(1914年)6月,江苏省裁府后,设5道,泰兴县属苏常道,季市隶江苏省苏常道泰兴县。

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京政府为推行地方自治,江苏省重新制定区、乡(镇)标准。季市镇为泰兴28镇之一,隶属泰兴县第三区,其区署设于季家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成立。次年9月,全国废道,泰兴县知事公署改称泰兴县政府。季市镇隶泰兴县政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政府划定各省行政督察区。季市随泰兴隶江苏省第8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江苏将原13个行政督察区,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季市随泰兴改隶江苏省第5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节,日军占领季市镇,季市镇沦为日占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16日,泰兴被日军占领。4月,建立伪泰兴县维持会。6月,建立伪泰兴县自治会。7月,新四军东进黄桥,建立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8月中旬,泰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下旬,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在黄桥成立。11月15日,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海安成立。期间,季市随泰兴县隶属各政权机构。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中原局新四军军部将华中划为8个战略区,季市属苏中三专区泰兴县。8月,伪泰兴县政府成立。10月,伪苏北行营在泰州成立(次年5月撤销)。季市属伪江苏省苏北行营之伪泰兴县政府。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季市镇由靖泰县划入如西县珊瑚区。8月26日,靖江光复。9月,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更名靖江县政府,季市镇划归靖江县。10月,靖江县政府将季市、新港2镇改镇为市(区级市),季市镇名季家市。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泰兴县政府实行区划调整,季家市改名季市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5日,季市镇划入如西县(后改如皋县)珊瑚区。是年,泰兴县将原季市镇周围的短夼、本夼、前小庄、后小庄、李家圩、王锡夼等村庄划属季市镇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月28日,靖泰县解放。5月5日,季市镇从如皋县划归靖泰县,是月,靖泰县复名靖江县。

1950年1月11日,扬州与泰州2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2月,泰州行政区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6月20日,建立季市区。7月,靖江县政府更名为靖江县人民政府。

1951年,靖江县人民政府将季市区宁界乡划入孤山区,季市乡划入长安区。

1953年1月1日,泰州行政区划归扬州专署领导,季市区随靖江县人民政府,改隶江苏省人民政府扬州专员公署。

1954年9月10日,撤销季市区,改为季市镇。

1955年6月26日,靖江县人民委员会选举成立。8月,撤小区并大区,季市镇隶属季市区。

1956年2月,靖江县撤小区并大区,共划5区55乡和靖城、季市2个县属镇。8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23乡及靖城、季市2个县属镇。

1958年9月20日,靖江县撤销区乡建制,实行公社化。全县共建10个公社,季市镇和季南乡划入孤山公社,名季市大队。

1959年3月,公社改称人民公社,全县改建19个人民公社,原孤山公社分建孤山、季市、团结人民公社和靖江县畜牧场。5月,全县改建25个人民公社。季市人民公社辖14个大队。

1962年7月10日,撤销季市人民公社,建立季南人民公社,同时恢复季市镇。季市镇辖1个自然镇,4个居民委员会、15个生产队。

1967年3月10日,建立靖江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是月,建立季市镇生产领导小组。

1968年4月3日,撤销各级军事管制委员会,设立各级革命委员会。5月6日,建立季市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9年9月9日,县革会批准季市镇郊区15个生产队,分设卫东、红农、向阳3个生产大队。

1973年3月29日,季市镇与季南人民公社合并,建立季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辖1居委即季市镇居委会)、1知青农场、18个大队。

1981年9月15日,撒销季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季市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0月7日,经扬州地区行政公署同意,季市、长安2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将所属21个生产大队更改名称。

1983年6月,撤销长安人民公社管委会,建立长安乡人民政府。9月,撤销季市人民公社管委会,建立季市乡人民政府。同时,各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改称为村组。

1984年9月21日,经江苏省及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季市乡人民政府,建立季市镇人民政府。

1988年12月21日,季市镇将原4个居委所辖户数重新划建5个居委会,新增季中居委会。

1993年6月19日,季市镇将季西小区改设为西康居委会。

2000年3月,靖江市并乡并镇,将原长安乡与季市镇合并,新建季市镇人民政府。辖33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1个农场,280个村民小组。

2001年6月8日,全市各乡镇行政村合并,季市镇将原有33个行政村合并为24个行政村。

2007年,季市镇将原6个社区居委会合并,分建东街、西街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季市镇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季市镇位于中国华东、长江中下游,靖江市北部,泰兴市东南部,如皋市西部,分别与靖江市的孤山镇,泰兴市的广陵镇、珊瑚镇及如皋市的江安镇接壤。镇区中心位置位于北纬32°08′,东经120°19′。

季市镇政府

地形地貌

季市镇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渐次倾斜。按地貌特征,属于高沙土地区。

气候特点

季市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9℃,一月最冷,平均气温2.0℃,最低气温-10℃;七月最热,平均温度27.6℃,最高气温40℃。年平均降水量1027毫米,日照2125小时,无霜期220天。

河流水文

季市镇主河网总长约200公里,其中仅靖泰界河水系交叉延伸就达44.6公里,加上各村大小河流,全镇水域共长400多公里。

靖泰界河分为东西两段,全长57.83公里,直通苏北腹地里下河水系;西与泰兴七圩港通连长江;南与多条靖江纵向河港相连接;东接夏仕港,从新港注入长江。由此形成了南北通畅、东西连贯、纵横交错的水路交通网络,对季市的灌排、工业用水和水上运输,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季市镇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季市镇内河有青鱼、草鱼、鲤鱼、鲫鱼、鳊鱼、河鲀等多种鱼类。野生植物、栽培植物种类繁多,粮食、蔬菜、花草、瓜果、药材丰富,另有银杏、杜仲、皂荚等珍贵稀有树木。

土地资源

截至2014年末,季市镇拥有耕地面积4476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55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6公顷,蔬菜作物播种面积513公顷。

季市镇经济概况

综述

2014年,季市镇国内生产总值449582万元,同比增长19.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万元,增长0.41%;第二产业增加值72324万元,增长26.94%;第三产业增加值1684万元,增加1.92%。三次产业比例为4.3:75.8:19.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63.3个百分点。就业人数继续增加。2014年,季市镇就业人数22530人,比2013年同期增加399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4619人,同比下降22.4%,第二产业就业人口13698人,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就业人口4213人,同比下降6.2%。外来从业人员1071人,占全镇就业人数比重为4.7%。全年全镇财政总收入9241万元。其中公共财政收入4514万元,本地可用财政收入5259万元。

第一产业

2014年,季市镇农作物播种面积4476公顷,比2013年增加17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755公顷,增加31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56公顷,与2013年同期持平。蔬菜作物播种面积513公顷,增加116公顷。

2014年,季市镇粮食总产量29221吨,比上年增加219吨,增产7.6‰。其中:小麦面积26987亩,单产410公斤,总产11605吨;水稻面积26893亩,单产648公斤,总产17416吨。油料总产量458吨,增长6.6‰;肉类总产量4805吨,增长9.9‰;水产品产量742吨,下降10.9%。

截至2014年末,季市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3276.41千瓦,减少266.36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7台,配套农具26台,分别增加2台、5台;联合收割机39台,小型拖拉机252台,配套农具342台;插秧机93台;植保机械电动喷雾器1068台,机动喷雾器240台。拥有固定排灌站67站。全镇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159吨,减少167吨;农村用电总量12599万度。

2014年,季市镇建成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1个;连片种植机插秧覆盖率达85%;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全镇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家,社区股份合作社24家。其中,2014年新增专业农民合作社5家,拥有家庭农场17家,同比增长407.7%。

第二产业

2014年,季市镇全部工业实现产值143.3亿元,同比增长9.5%。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81.75亿元,销售收入78.43亿元,利税13.85亿元,利润8.91亿元,四大指标分别同比增长11.6%、13.1%、43.5%、46%。建筑业稳步发展,建筑业总产值15.97亿,同比增长28.7%。

2014年,季市镇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21.49亿元(含市镇联动);全镇规模以上企业开票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5家;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7亿元,同比增长50.6%;自营出口3225万美元;新办民营企业56家,增加15家;民营经济净增注册资本24680万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07家。截至2014年末,全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3家,增加2家。

第三产业

2014年,季市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94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商业开票销售收入2.45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35万元,同比增长5.8%。截至2014年末,全镇有限额以上企业(批发零售业)4家,增加1家。

季市镇风景名胜

总述

季市镇的著名景点有:周恒源典当行 、胡源泰茶叶店 、朱家大院 、道院 、季市育婴堂 、季市巡检司公署 、青龙寺和孝子坊 。

景点简介

朱家大院

朱家大院有5进房屋,位于季市镇老东街,距姜八公路约50米,坐北朝南,整个建筑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40米,占地10亩。

青龙寺

季市镇东南有一座寺庙叫青龙寺,始建于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距今已有638年历史,是继靖江孤山寺之后的第二座古寺。 寺庙以“青龙”为名,自然与青龙有关。明代洪武以前,季家市濒临长江,常受洪水侵袭,百姓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洪水肆虐,传说是江中的青龙作祟。为镇住青龙,百姓便捐资建立了这座寺庙。该庙最初叫青龙庵,重建后叫青龙寺。

季市巡检司公署

季市巡检司公署,位于季市镇东街90号的房子乃原季市巡检司公署旧址。该建筑坐北朝南,南北长42.9米,东西宽12.6米。房屋为前后5进,每进3间,现存12间。临街为3间五架梁瓦房,进入院内是二三两进连接为一体的七架梁瓦屋6间,中间是大厅,铺有黑色方砖(又叫罗底砖)。柱基为石鼓磉,两侧是杉木板壁,房内铺有地板。两幢房屋屋檐相接处有防雨水渗漏设施,非常坚固。第三进主房的梁上,雕刻着古式花纹。屋檐滴水和屋檐近处的砖墙上都有花鸟图纹。业内人士从建筑风格判断,季市巡检司公署为清末建筑。

季市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靖江市辖镇。1959年建季市公社,1962年分设季市镇和季南公社,1973年合并为季市公社,1983年改乡,1984年设镇。位于市境北部,距市府16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3.2万。姜八公路、宁通一级公路过境,界河横贯东西。辖季东、季西、季市、季南、三元、陈塘、关桥、曙光、大众、无庆、劳武、陆家、周王、裕福、花家、彭家、宁界、井圩18个村委会和季东、季西、季南、季北、季中、西康6个居委会。工业有机械、纺织、电力、电子、电器、造纸、食品、电机、空调器等产品。农业主要种植水稻、棉花、小麦。镇区商业、服务业发达。.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季市镇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季市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季市镇地图

导航去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季市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