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

皂河镇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皂河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皂河

皂河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管辖的镇,车牌苏N,长途区号0527,人口约5.54万,面积31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8个行政村(社区)

皂河镇概况

地名:皂河镇
隶属:宿豫区
行政级别:
区号:0527
车牌:苏N
邮编:223800
区划代码:321311151
身份证前6位:321311
面积:310平方公里
人口:5.54万人
人口密度:178人/平方公里

皂河镇,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辖镇,由湖滨新区代管,位于宿豫区西北部、湖滨新区西部,距城区20千米,辖域面积310.14平方千米 ,辖6个社区和19个行政村 。皂河镇大部分区域处在黄墩湖滞洪区范围内,地形整体为西高东低,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2021年末,皂河镇常住人口5.54万 。

“皂河”原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发源于山东郯城墨河,南入大运河,因水底土色发黑而得名,地名依河名而设。皂河自清康熙19年(1680年)建置以来就一直称“镇”,是一个具有近400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属睢宿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属睢宁县,后属宿迁县 。2000年,滨河镇、骆马湖乡两乡镇并入 。2021年3月,黄墩镇并入 。

皂河镇地处废黄河、中运河、骆马湖、黄墩湖交汇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漕运重镇和商贾云集之地 。清代帝王到此了解民瘼,发现该地水患、洪涝严重,在此修建了“敕建安澜龙王庙”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是皂河龙王庙会之日,自清代以来,一直兴而不衰,被列为苏北地区36处香火盛会之首,该庙会和柳琴戏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皂河镇是江苏省重点镇、入选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0年,皂河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8% 。

皂河镇境内旅游景区皂河龙运城,于2022年9月28日试开园营业 。

皂河镇历史沿革

皂河镇建置悠久,始建于清康熙19年(1680年),之后一直称“镇”,直至1956年,改为皂河乡。此“镇”不是建制镇,只是一个地名。

明末,实行社制,现皂河镇域属黄墩社、直河社。

清康熙间,改社为里(又称图),皂河镇由顺德乡领导。

民国初,现皂河镇域分属皂河乡、窑湾乡,后属第七区(后改为第一区)。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宿迁县城后,中共在日军盘踞的宿迁县城周边农村及邻县部分地区,先后建起5个县级政权,皂河镇由睢宿县苗圩区领导。

民国34年(1945年),撤销睢宿县,苗圩区、朱海区等区划归睢宁县。

1950年7月,淮阴地区行署将睢宁县苗圩区划入宿迁县,设皂河区(包括现王官集镇全域以及皂河镇镇区、王营村、八井村等地,龙岗、七堡由当时的运河区所辖) 。

1954年,皂河区所辖皂河镇改为宿迁县直属镇。

1955年,皂河镇又划归皂河区管辖。

1956年,撤销皂河区,其所辖区域并入运河区。

1957年,由皂河乡、王营乡、龙岗乡、刘甸乡等乡组成皂河乡,仍属运河区。

1958年,撤区并乡,称皂河乡;同年更名皂河人民公社,简称皂河公社。

1983年,恢复乡村制,称皂河乡。

1985年,撤乡建镇,称皂河镇。

1987年,设立县级宿迁市,皂河镇属之,由淮阴市领导。

1996年,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原县级宿迁市析为宿城区、宿豫县,皂河镇由宿豫县领导 。

2000年,撤销滨河镇、骆马湖乡将其辖域并入皂河镇。

2004年,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迁市宿豫区,皂河属之。

2011年10月,皂河镇整建置托管至湖滨新城代管。

2013年6月,湖滨新城改称湖滨新区,皂河属之 。

2021年3月,撤销黄墩镇,将其辖域并入皂河镇 。

皂河镇历史文化

地名溯源

说法一

据《宿迁县志》记载,早在清康熙19年(1680年),疏浚河道时,此处皆为黑土,取名皂河。因靠近中运河,交通方便,卢盛芝在此兴建了集市,得名“皂河镇” 。“皂河”还有一段歇后语:平地挖沟—皂河(造河)。

说法二

“皂河”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发源于山东郯城的墨河,南入运河,因水底土为黑色而得名。清康熙19年(1680年),总督靳辅开旧皂河,上接泇河。清康熙26年(1687年),靳辅大兴工役开凿中运河,绕宿迁治北直接皂河口,从此商贾航行不绝,皂河地域因此成为大运河南北漕运中的主要口岸,骆马湖及邳、睢、徐等地农副产品集散地。随后皂河地域逐渐成为宿迁西北部经济贸易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曾任河南道直隶州判的卢盛芝,归里后倡议在集市周围筑圩以防贼寇,遂有“皂河镇”之设,于是“皂河”便由河名而衍变为地名了 。

下辖村居地名来源简介

序号

名称

地名来源简介

1

街东社区

因驻地处皂河街东部,故名。

2

曹瓦社区

境内有小瓦房,曹姓所盖,故名。

3

船闸社区

因靠近皂河船闸附近,故名。

4

街西社区

因驻地处皂河街西部,故名。

5

李甸社区

该村村民原住在中运河西大埝上,后来骆马湖成了水库,这里的人迁居至此,刚迁来时,土地柔软,像甸子,李姓始居,故名李甸。

6

新农社区

骆马湖未成常年蓄水库之前,该地为荒草丛生之地,后来骆马湖成了常年蓄水库,湖里人们迁居至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村庄,意为“新的农民村庄”,简称“新农"或“新农庄”。

7

八井村

以前,境内有一口井,从皂河龙王庙至此为八里,故名八里井,村庄以井为名,称八里井村,简称八井村。

8

曹甸村

该村村民原住在中运河西大埝上,后来骆马湖成了水库,这里的人迁居至此,刚迁来时,土地柔软,像甸子,曹姓始居,故名曹甸。

9

金庄村

金姓居多,故名。

10

刘庄村

刘姓居多,故名。

11

柳湖村

以前该处系湖荡地区,后来地壳变动,这里能栽植树木庄稼,所以就有人迁入此地居住,始居者姓柳,故名。

12

龙岗村

龙岗村系一个移来名,曾是骆马湖底一个自然村庄的名字,湖底的人们适居至此,沿用了老名,称龙岗。龙岗:传在骆马湖中有一岗,有一条龙从天而降,故名“龙岗”。

13

马桥村

在清乾隆年间,古运河边住着十来户姓马的村民,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在通往窑湾古镇成河上架起一座小桥。后来移居此地的村民越来越多,便形成了村庄,因姓马是先居者故取名叫马桥。

14

七堡村

这里曾是黄河第7个的铺(看守点),后来铺改称堡,故名。

15

三湾村

该处系骆马湖附近中运河第3个湾,故名。

16

尚营村

原名张洼村,成立人民公社时,大队搬迁至新的地方,因离原营地两里之外,且该处又由尚姓管理,故更名为尚营。

17

王圩村

该处系平原洼地区,村民为防洪水危害,筑了土圩,带头人姓王,故名。

18

王营村

起源于明初的营卫制度,因该地姓王居多,故名。

19

魏场村

以前有人此处打场,声音洪亮,在很远就能听到声音,后来一魏姓买下了该场,称魏场。

20

谢庄村

谢姓居多,故名。

21

闫集村

以前,该村驻自然村闫老庄境内,故名。闫老庄,明洪武3年(1370年),闫世祖信普公,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迁至此地,繁衍生息,因庄时间久远,称闫老庄。

22

闫南村

因地处闫集村南部,故名。

23

要武村

该村系文革时期,以当时流行的“要武”、“红卫”、“卫星”等起的名字,意思是要以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头脑,故名“要武”。

24

英庄村

英姓居多,故名。

25

袁甸村

该村村民原住在中运河西大埝上,后来骆马湖成了水库,这里的人迁居至此,刚迁来时,土地柔软,像甸子,袁姓始居,故名袁甸。

赶集

皂河镇境内有4个集市,分别为皂河街(属街东、街西两社区所辖)、黄墩街(属曹瓦社区)、滨河街(属新农社区)、刘甸闸集(属船闸社区),其中皂河街逢集日为农历的三、五、八、十 ,摆摊设点主要集中在运河路上;黄墩街逢集日为农历的二、四、七、九,摆摊设点主要集中在曹瓦老街西;新农街逢集日为农历的一、四、六、九,摆摊设点主要集中在新农街中心路;刘甸闸集因人流较少,没有固定的逢集日。

非物质文化

皂河龙王庙会

皂河龙王庙会始于明代中后期,已有500多年。庙会为期三天,初八“焰火日”,初九“正祭日”,初十“朝山日”。因为正月初九为“正日子”故又称“初九会”。几百年来,庙会由原来单纯的民间祭祀活动,逐步发展演变为集民间祭祀、文化展示和商品贸易为一体的大型的群众自发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皂河龙王庙会有浓浓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每年春节期间宿迁老百姓必须品味的一道“民俗大餐” 。

柳琴戏

柳琴戏因与泗洲戏、淮海戏同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后经不断改良,演变发展而来,故常称其“拉魂腔”,也有的地方称“拉呼腔”、“拉后腔”等。主要分布在苏、鲁、豫、皖毗邻的大部分地区,“拉魂腔”剧种的不同流派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20世纪初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其在宿迁的发展,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宿迁柳琴戏以湖滨新区皂河镇为中心,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流行于宿迁地区的代表性地方戏之一。柳琴戏主奏乐器为柳叶琴。念白吸取了京剧的发声办法,在充分表现地方方言的基础上,使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表演行式朴实、粗犷、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

其它

皂河赵家糁汤烹饪技艺、骆马湖鱼头饺子烹饪技艺、皂河陆家酱油酿造技艺等。

皂河镇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皂河镇位于湖滨新区西部,宿豫区西北部,宿迁市西北部,距宿迁市区约20千米,镇区位置约在东经118°06′、北纬34°02′。地处湖滨新区、宿城区、睢宁县、邳州市、新沂市五县(区)交界处,镇西与睢宁县魏集镇、古邳镇接壤,镇南与宿城区蔡集镇、王官集镇毗邻,镇东与支口街道、晓店街道搭界,镇北与邳州市新河镇、新沂市窑湾镇毗连 ,辖域总面积310.14平方千米 。

地形地貌

皂河镇整体地貌由西向东徐缓,地面高程19至25米不等,大部分区域(水域面积除外)处在黄墩湖滞洪区范围内 。

气候

皂河镇属温带季风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秋旱少雨,冬寒晴燥,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右,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约50%的降雨量集中在6—8月份,降雪主要集中在1月、2月、12月。

水文

综述

皂河镇历来是水文重地,占据骆马湖大部分水域,其南有古黄河、东有中运河、中有小闫河。同时皂河镇也是国家水利建设重要地段,在境内先后修建了皂河节制闸、邳洪闸、复线船闸、皂河船闸 。

主要湖泊、河流

骆马湖跨宿迁和新沂二市,湖盆为郯庐断裂带局部凹陷洼地,黄河夺淮后,成为沂河和中运河季节性滞洪区。1952年导沂整沭工程修建了皂河闸、洋河滩闸,1958年又建嶂山闸和环湖大堤,成为滞洪水库。湖水面积为296平方公里(相应水位21.81米),蓄水量达2.7亿立方米。最大宽度20千米,湖底高程18~21米,最大水深5.5米,大小岛屿60多个。是江苏境内第四大淡水湖 。

中运河是一条人控河流,河水流向不定,自然流向为自北向南,南水北调时则流向相反。京杭大运河在宿迁市境内16千米,平均水位30.15米,最高水位32.99米,最低水位28.2米,平均流量12.48m/s,最大流量422m/s。中运河宿迁段兼有航运、防洪、排涝、农灌、城市工业供水等多项功能,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通道 。?

古黄河原名“废黄河”,其由南宋建炎2年(1128年)洪水泛滥冲刷而成,清光绪11年(1885年)黄河改道后,古黄河不再通航。因其主要接纳市区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和沿岸工厂所排放的工业废水,自然稀释能力差,水源主要靠天然降雨,被称为“废黄河”。?从1998年起宿迁市政府就采取了疏浚、护坡、建污水处理站等措施,并将“废黄河”改名为“古黄河”或称“黄河故道”。其最高水位13.7米,最低水位6.07米 。

小闫河因沿岸有闫庄而得名。小闫河是睢宁县与宿迁市的界河,该河开挖于1950年,西接徐洪河,东入邳洪河,全长27.7千米,其中属宿迁段8.5千米,睢宁段15.2千米,河口宽30米,水深3米,河底高程17米,灌溉面积1.1万亩,排涝面积36平方千米。1978年,兴建新工扬水站,小闫河被切断,古邳镇境内小闫河改称崔瓦房大沟,现小闫河全长约10千米。

皂河镇经济

综述

皂河镇渔业(要武)

清道光、清咸丰年间的皂河镇,人口稠密,商业发达,主街道分为南北长街,北街向西为西街,南街向东为东街。从南方来的大批食盐,囤积于北街,北街有盐栈三四十家。山东枣庄、台儿庄一带的煤则从上流运到皂河。西街是粮食街,繁荣时期皂河街上有粮行数十家。这里又是皂河最富有的一条街,大贾富商多居于此。中街是商业区,有商店字号30余家,经营百货、布匹、茶叶、日杂等生活用品。南街多是面食行业和干货、茶食店、茶馆、饭店等。皂河镇上还有两大槽坊,南槽坊陈茂记坊主陈永茂是宿睢地区有名的大地主,拥有土地几十顷,开有酱园、槽坊、粮行、盐行等。北槽坊为季姓所有,行主是拥有几个店面、几十顷土地的大财主。皂河镇上还有一条后街,农民居住,蔬菜、瓜果之类多于此交易 。

2018年,皂河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亿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入1.55亿元、同比增长10.7% 。

2020年,皂河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8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7.8% 。

第一产业

插秧

皂河镇曾以境内的骆马湖为主要经济来源,骆马湖水产资源丰富,仅鱼类就有56种之多;另外还有青虾、河蟹及数十种水生植物。1994年,皂河镇有近500条渔船专门从事捕捞业,年捕捞量在50万千克左右。以鲫、鲤、银鱼产量最高,年捕青虾也在15万千克以上 ,现在的皂河镇主要以稻麦轮作、水产养殖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截至2018年末,皂河镇水产养殖规模已达2.1万亩,其中土地流转养殖1.6万亩,在新农、要武、闫集、金庄、袁甸等村居建设国家级水产示范园,拥有千亩以上水产园5家,全镇百亩以上水产大户及专业场社20余户;建设500亩优质稻米基地,采取半年绿肥半年稻虾种植模式,年产值300万元以上 。

第二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皂河镇推广新技术,境内工业从无到有,截至1994年,镇属工业13家,形成了酿造、制造、服装、建材为主的格局。主要产品有船舶、胶合板、食酒系列、砖瓦等 。皂河镇大部分地处黄墩湖滞洪区,导致皂河镇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截至2017年,境内工业主要有砼厂、桩业、纺织业等,2017年皂河镇对纺织业加大技改投入,新增投资1000万元,扩建厂房500平方米,桩业产值突破2000万元,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标准 。

第三产业

皂河龙王庙会

皂河镇的商业、旅游业等非第一、二产业类的主要有集市交易额、镇区旅游景点门票收入、每年的庙会等,在2018年皂河庙会吸引了近40万人前来,设摊点超过2000个,各类交易额约4500万元 。

皂河镇风景名胜

综述

皂河古镇,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也有气势恢宏的水利工程。皂河镇北部有皂河水利枢纽风景区,景区内主要有皂河抽水站、皂河闸、皂河二站等大型水工建筑物及其附属工程。在皂河镇镇区有龙王庙行宫、陈家大院等景点,其中龙王庙行宫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点,是清康熙23年(1684年),清代帝王到此巡游、了解民瘼,发现此地水患、洪涝严重,无力治理,只能将希望寄于“龙王”,在此修建了“敕建安澜龙王庙”,是宿迁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建筑群 。

主要景点

景点名称

简介

代表图片

皂河龙运城

皂河龙运城策划规划总体范围约6100亩,分文旅核心区,人文生活区和湿地休闲区。项目以治水文化、航运文化和皇家巡游文化为核心文化,按照“一源三脉十渡”总体布局,“一源”即皂河之源(乾隆行宫、安澜湖),“三脉”即“大运传奇”、“十里通圣”和“百里河社”三处集群区,“十渡”即以“安澜渡”“泗水渡”“下相渡”等极具航运文化命名的十大特色功能片区。

龙王庙行宫

龙王庙行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AAAA级旅游景区,原名“敕建安澜龙王庙”,是清代帝王为祈求龙王“安澜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祭祀建筑。该建筑群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清康熙23年(1684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等历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前庙后宫式的北方皇家建筑群。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往返十一次驻跸于此,故又称“乾隆行宫” 。

陈家大院

陈家大院建筑群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宿迁最大的清代古民居。2004年宿迁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家大院总占地约6亩,北方回廊式建筑结构,共有房屋66间,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 。

财神庙

财神庙建于清康熙年间。该建筑为廊院式建筑格局、砖木结构、瓦屋面、正堂为明三暗五、前屋四间,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总占地约为1500平方米。财神庙原为民间祭祀财神的庙宇,周边百姓每逢吉日进庙上香、敬奉财神、祀求降福、赐财。财神庙整体建筑风格清晰,文化内涵丰富,是皂河镇区内保存较好的清代庙宇之一。1991年被原宿迁县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宿迁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合善堂

合善堂建于清光绪20年(1894年),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布局规范,房屋结构完好,前后两进院,正门朝南。后院的正堂及东西配房皆为硬山清水脊,置有跪兽和龙吻。正堂进深五架加前廊,面阔三开间,两旁设耳房,前庭院有山门及东西房,整个建筑群南向,占地面积约12亩。正堂中敬奉普渡众生的观世音菩萨,后堂供奉释迦牟尼 。

安澜桥

安澜桥2012年12月开工,于2014年11月全线通车,建造历时20个月。全长303米,引桥27.814米,桥面宽为8米。安澜桥的建成,将缩短市湖滨新区至皂河古镇的旅游半径,使得宿迁市湖滨新区“一体两翼”旅游格局真正展翅 。

皂河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宿豫县辖镇。民国年间称皂河镇,1957年建皂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5年复建镇。位于市境西北部,距县府22公里,距205国道10公里。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2.6万。宿黄公路过境。辖街东、街西、张庄、王营、八井、七堡、谢庄、龙岗、宋场9个村委会和街北居委会。农副业主产麦、稻、鱼、虾、藕、银鱼等。工业主要产品有胶合板、皂河系列酒、驳船等25个品种。镇南有清代古建筑敕建安澜龙王庙(乾隆行宫)。.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皂河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皂河镇地图

导航去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皂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