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

四甲镇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四甲

四甲是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管辖的镇,车牌苏F,长途区号0513,人口约8.65万(截至2019年),面积9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24个行政村(社区)

四甲镇概况

地名:四甲镇
隶属:海门区
行政级别:
区号:0513
车牌:苏F
邮编:226000
区划代码:320684111000
身份证前6位:320684
面积:97平方公里
人口:8.65万人
人口密度:893人/平方公里

四甲镇,隶属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地处海门区中部偏北,东与余东镇毗邻,东南与树勋镇毗邻,南与常乐镇隔河相望,西、西北与通州区二甲镇接壤,镇人民政府距海门区人民政府25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96.83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四甲镇户籍人口为86505人。

民国时期,四甲镇境域先后属南通县余中乡、十二区、益余区、第十区。2000年4月,国强镇并入。 截至2020年6月,四甲镇辖3个社区、21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人民路438号。

2019年,四甲镇有工业企业1214个,规模以上企业3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9个。

四甲镇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四甲镇境域先后属南通县余中乡、十二区、益余区、第十区。

1949年后,划归海门县,置四甲乡。

1958年10月,成立四甲人民公社。

1963年2月,析出建四甲镇。

1965年2月,四甲镇并入四甲人民公社。

1983年5月,政社分设,复置四甲乡。

1986年10月,撤乡,置四甲镇。

2000年4月,国强镇并入。

四甲镇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四甲镇因处四甲,故名。

民族风情

综述

四甲镇有海门山歌、通东号子、通东利市、跳钱龙、上梁歌、民间舞蹈、民间故事等。

跳财神

1978年,在海门县文化馆工作的四甲籍人士姜明田,将四甲及通东一带旧时流行的“跳财神(又称“跳加官”)”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整理出来,编入国家文化部民间舞蹈集成。“跳财神”这是一种由迎庙会演变而来的通俗文化形式。演出者一般为穷苦之人。他们借“财神”引伸形象,利用欢度春节的习俗,游乡串镇,配以道具“元宝”,随着锣鼓的韵律,跳到人家屋里、厅堂、厨房,表示招财进宝,实为乞讨形式。

调狮子

四甲通东一带民间舞蹈形式,通常由一人扮狮头,一人扮狮尾,另一人手持绣球,引“狮子”跳舞,边敲锣边跳,围观者众多,为节日增添乐趣。

踩高跷

踩高跷原为寺庙文化的一种表演形式,后演变为四甲一带与通东地区的民俗文艺形式。演出时,由8人踩高跷板,化装八仙,神态各异,似在各显神通。

四甲镇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四甲镇地处海门区中部偏北,东与余东镇毗邻,东南与树勋镇毗邻,南与常乐镇隔河相望,西、西北与通州区二甲镇接壤,镇人民政府距海门区人民政府25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96.83平方千米。

水文

四甲镇主要河道有通吕运河、运盐河、三余竖河、大洪河、青龙河5条,河流总长度109千米,流域面积490平方千米,河网密度1.8千米/平方千米,境内最大河流为通吕运河,从通州区二甲镇流经境内至货隆镇,长6千米,流域面积32.4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2011年,四甲镇有耕地面积4.7万亩,人均0.85亩。

四甲镇经济

综述

2011年,四甲镇财政总收入为884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96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收入2027.8万元,增值税3000万元,企业所得税2289万元,其他财政收入152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599元,实现全镇地区生产总值2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7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为9.4:53.1:37.5,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

2019年,四甲镇有工业企业1214个,规模以上企业3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9个。

农业

2011年,四甲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3.4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9889吨,人均179千克,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棉花,主要品种有叶菜类、瓜果类、块根类、块茎类等。

2011年,四甲镇畜牧业以饲养猪、羊、家禽为主,生猪出栏0.5万头,存栏0.2万头,羊出栏8.6万只,存栏8534只;家禽年饲养量55万羽;畜牧业总产值6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水果种植面积1850亩,产量2742吨,主要品种有西瓜、葡萄等,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渔业总产值272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大型农业机械8台(辆)。

工业

2011年,四甲镇实现工业生产总值2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家,职工7482人,销售收入达亿元的企业1家,实现工业应税销售10.2亿元。

商贸

2011年,四甲镇有商业网点2个,职工185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37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亿元。

金融业

2011年末,四甲镇有5家银行分支机构,各类存款余额4.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4亿元。

邮电业

2011年末,四甲镇报刊业务收入520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20万元。

四甲镇风景名胜

宝光寺位于四甲镇四甲村(原镇北村)。宝光寺原名四甲庙,东西宽约60米,南北长约100米,庙房共五埭,有前殿、正殿、中心殿、后殿、左右偏殿,形成五进四天井格局。庙门前两边各有一口太平井,称为龙眼井,东井水甜、西井水淡。前殿内有“哼”、“哈”二将,后面天井正中有一只三足八卦香炉,重逾千斤,虎踞中央,后殿前有一棵生长400余年、高约30米的银杏树,高高屹立。当时庙内有佛像300余尊,民国八年(1919年),由乡绅出资请来9名苏州泥塑艺人,给佛像重塑装金,所塑佛像神态各异。1958年,四甲庙被拆除,银杏也被挖掉,住持通达法师也离开了寺庙,附近百姓深感痛惜。1996年开始,四甲周围居民纷纷捐资复建四甲庙,1998年11月,经南通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对外开放,并更名为宝光寺。2011年,宝光寺两口古井被评为海门区文物。

四甲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四甲镇---清代以来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通州府在通源镇北首(现四甲镇东南1华里),设立了州同署(分州)。

  州同署设州同一人,“官从六品”。管辖范围:西起余西,东至吕四,北至三余,南至东天补沙部分。

  设立州同署以后,自雍正、乾隆两朝起,通源镇进入鼎盛时期。那时,通源镇东街有东岳庙,后来又有了东渐书院,西街有西岳庙(宁江会馆),中街有望江楼。南街有三大布庄,从乡下收来土布远销东北。北街有两个米行,盛时日销大米200石。镇上茶馆、酒肆各业俱全。

  乾隆以后,四甲镇(旧称四甲坝)日渐兴旺,盛况超过了通源镇。当时,四甲镇东中西三座高桥,桥北设有观音堂(后为郡庙),孔庙、文昌宫。每月朔(初一)望(十五),儒绅学子云集孔庙大成殿行礼。沿运盐河南岸,碎石铺就2华里街道。两边店铺林立。酒坊、染坊、竹厂等大小店铺200余家,商贾云集。直到解放初朝,这条老街仍然十分繁华。在长达27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是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余中街(场)----480余年前的海门县城所在地

  -海门,历史上曾因江海泛滥,坍没无常,“县治屡圮(倒塌)于风潮”。明代正德七年(1512),朝廷巡按御史史江良提出将县治迁到余中场。两年后正德九年(1517),县治迁来我镇余中街(旧时为余中场,今在余合村境内)。直至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再因海潮侵袭,经皇上亲准,海门县治再度迁往金沙场(今金沙镇)。

  余中街设海门县治三十余年。据史料记载,其时虽无城堑,县城内却也纵横六街二巷,广建衙门官署,设有察院、校场、监狱,另建文庙、学宫,设社学二所,一在县南,一在县东。并立有解元牌坊、进士牌坊。当时的余中街已经是尊孔、习礼、敬教、劝学,蔚成风气……

  四百八十八余年过去了。余中街的辉煌仅持续了三十余年,而后日渐衰落。它如流星划过长夜星空,昔日繁华已成历史烟云。三、五十年前,这里尚有衙门街坊的遗迹踪影。如今,留给人们的,是老人们常常指点的衙门外沟、跑马场、文庙、清幽观、城隍庙、荷花池的遗址,以及几座百年老屋的后人……

  清代南通最早的书院之一:东渐书院

   ———南通近代教育发源地的见证

  清代同治七年(1868),朝廷爵督李鸿章捐钱四百千,通州知州梁悦馨捐钱八百千,及典商与吕四、余东、余西、金沙四场捐钱,于通源镇东首建成东渐书院。其时东渐书院为南通最早的书院之一,与南通城内紫琅书院齐名。

  东渐书院,“建设本意,以本乡之东,地近海滨,解读书者十不得一,乃谋之斯院以促进文化焉”。(《南通县图志》)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始办学堂,初改为初等小学。

  民国三年(1914年),状元公张謇与其兄张詧筹银三千元,在书院旧址改设第三高级小学。当时是“废科举,倡新学”以后通东最早的一所学校。

  2021年10月,四甲镇上榜2021年全国千强镇名单,排名第788位。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四甲镇榜上有名。

  2021年1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命名四甲镇为第三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四甲镇榜上有名。

  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四甲镇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四甲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四甲镇地图

导航去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四甲镇
也叫四甲的地方
四甲村(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