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

桥头河镇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桥头河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桥头河

桥头河是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管辖的镇,车牌湘K,长途区号0738,人口约10.22万,面积133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47个行政村(社区)

桥头河镇概况

地名:桥头河镇
隶属:涟源市
行政级别:
区号:0738
车牌:湘K
邮编:417000
区划代码:431382105
身份证前6位:431382
面积:133平方公里
人口:10.22万人
人口密度:770人/平方公里

桥头河镇地处涟源北部,东邻渡头塘,南界石马山,西连龙塘,北抵七星街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距市区31公里,距娄底市区25公里。是历史上有名的商业古镇。面积132.62平方千米(2017年)。全镇总人口102248人(2017年),现辖84个村、3个居委会。为特大乡镇之一。发展中的桥头河特色鲜明,前景广阔。该镇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城镇建设及工业发展迅速。

桥头河镇入选2018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名单。

桥头河镇历史沿革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桥头河湄水边的读子村发现石器时代遗址。九十年代在桥头河株木水桐村出土了商周青铜夔纹提梁卣(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商周青铜器展厅,大家到博物馆可以看到)。说明距今3千-1万多年前,早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桥头河古称丰乐(亦泛指桥头河方言地区如七星,栗山桥,龙塘,湄江一带)或桥市桥头市。宋熙宁五年(公元1027年)置安化县,全县分为4乡5都(4乡:归化乡、常丰乡、丰乐乡、常安乡),始有丰乐之名(辖区为现在桥头河、七星街、栗山桥一带)。自此历经元、明、清、民国一直归安化未变(其中石狗一带归属湘乡第九区延福乡)。

元朝安化全县编为19里,是为丰乐里

明朝安化辖11乡,编为19里,后并为9里,先为丰乐乡后为丰乐里

清朝顺治年间

承明朝旧制,安化编为9里,仍为丰乐里。清乾隆年间始有桥头河之名(主要指现在的镇中心街道一带,后来用来做乡或里的治所行政机构),由于工商业发达,沿河两岸买卖市场出现,亦称桥市。同治年间,安化县恢复为4乡5都,复为丰乐乡,下辖10(宋以后地方实行保甲制,若干甲作一保 ,一保之头叫“保正”;一甲之长叫“甲长”)。

民国元年

沿清朝旧制,安化为4 乡5都,桥头河仍为丰乐乡

民国十一年,安化4乡5都改称为镇 ,是为丰乐镇, 辖13个区,镇治设桥头河(现中铺街靠老大桥一带,民国期间一直未变);民国二十一年,镇改称区,原镇下的区改称乡,区乡均以数字序列命名,安化全县划分为10个区93个乡,丰乐之名暂停使用,改称三区

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推行区、乡、保、甲制度,安化全县设9区,45乡。615保,保下设若干甲,各区乡仍按数学序列命名,仍为三区,辖今桥头河、七星街一带;

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各乡以数字序列命名改为以地命名,三区辖七星、紫华、风麓、湄滨、归湄5乡,治所设桥头河

民国二十七年,县内撤区并乡,重称丰乐乡

民国三十六年,再次并乡并保,安化全县合并为10乡1镇,下辖149保,丰乐乡下辖15保,乡公所设桥头河

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诞生,安化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划分为八个区 ,桥头河复为三区,丰乐之名从此不用;1950年4月,废除保甲制度,6月开始建立乡、村政权,8月初步完成;1951年7月,将安化县老三区、四区、蓝田市区和老一区所属的久泽、伏口、泽塘、温泉等四个乡析出, 又割邵阳、新化、湘乡各地析置蓝田县,后改为涟源县,时区公所设桥头河,后又为桥头河公社。1987撤县设市,全市设七个区,是为桥头河区,辖桥头河、株木、桂花,石狗、七星街、仙洞、湘波、渡头塘、增加等九个乡镇。自此属涟源市。1994年撤区并乡建镇,合桥头河、株木、桂花,石狗为桥头河镇,为涟源乃至湘中第一大古镇。

桥头河自清代陆续设市(市:买卖之所也)。所建立的古街道有:石湾街,塘垇街(亦称塘湾街),中铺大兴街(现称中铺街),新铺街等。一时麻石铺街,车龙马水,铺柜林立,商贾云集,当时著名的字号有:‘楚丰裕’、‘鼎新昌’、‘庆生泰’、‘李义和’、‘豫恒升’、‘湘华美’、‘福太和’、‘华庆裕’、‘裕昆恒’、‘熊怡兴‘(独熊怡兴在,现为塘湾街国药店,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兴记庄’、‘大盛隆’、‘裕祥泰’、‘积度裕’等等。

时有码头达十余处,运送货物船只达两百余艘。可见当时桥市商业之发达,市井之繁华。 时无公路,运输陆上多靠人马,远途则靠湄水船运。合涟水,入湘江,出洞庭,可直抵长沙、武汉、上海。涨大水时能行驶十多吨的重船。这种木船涨大水走下水时,是尾作头驶,称”倒扒子”。粮食和日用百货,就靠船从下游城市运来,同时又将山区的煤和铁锅等土特产运过去。水运一年四季非常繁忙,在河岸边,总能看到逆水上行的白色风帆和拉纤的纤夫,听到他们的拉纤号子。气息甚是浓郁。

抗日战争时期

日寇侵犯湘北,长沙大量学校如湖南第一师范、一师附小、长沙法政学堂、长沙女子裁缝学校、明宪、周南、明德、广益、国立师范等大中小学校都为躲避战火迁来桥头河及蓝田一带,(现在桥头河如怡园、范淑园等地有其遗迹)加上本地原有的双壁小学、豫湘小学等,一时成了文化荟萃之地,人口猛增,商业兴旺,生意兴隆。此期间,李淑一在此执教,钱基成钱钟书父子在此逗留寓居,李泽厚在此求学,《湖南日报》亦在桥头河创刊。

当时的桥头河,被戏称为小南京,原来较封闭的社会,由于外来人口的影响,如女人烫头发、穿高跟鞋,男人戴礼帽、抽纸烟,打麻将,骑线车(自行车),穿西装的渐渐多起来。大城市来的商品,琳琅满目。有人办起了发电厂,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一个外国天主教传教士办起了医院。有了电影院、照相馆(用玻璃片作底片),还有卖纸包冰(冰棍)、刨冰的。卖鱼的小孩还叫喊着卖“美国活鲫鱼”,“美国玻璃皮带”(透明塑料皮带),许多美国援助物资,都变成商品在市面上叫卖。这样,文化层次高的人士来到这闭塞的地方,带来了外界新鲜的、较为进步的信息和科学技术,影响了较落后的本地人。

桥头河镇工业发展

桥头河工业历史悠久。据《安化县志》记载,清代桥头河就已经出现了铸造厂,主要制造日用铁器,产品由湄水下湘江再出洞庭湖。

民国时,由于桥头河水运发达,码头主要集中在石湾街,塘湾街一带,船只达两百余艘。所以字号涌起,商贾云列,米市、药铺、医院、发电厂、铁器、铜器、百货等应有尽有。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便成立了桥头河煤矿,后来又成立了涟源化工厂。改革开放后,国企在桥头河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的企业有:老保温杯厂、新保温杯厂、矿山机械厂、伞厂、锁厂、灯泡厂........那时下班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到九十年代后期便逐渐衰退倒闭。

新世纪桥头河迎来了民企潮,现在全镇已有民营企业46家。投资上千万的有香港景龙(湖南)有限公司、湖南鸿力化工厂、澳大利亚硬质合金厂等;百万规模的有鹏盛木业有限公司、年加工5万吨的湘中蔬菜加工厂、湘中烟花爆竹有限公司等。

桥头河镇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桥头河采掘、铸造业相当发达。已探明原煤储量5518万吨,另有铁、硅,滑石、石灰石等多种开发价值较高的矿藏。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便在桥头河成立了中央直属企业——桥头河煤矿。职工和家属达两万多人。

桥头河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桥头河镇地处涟源北部,东邻龙塘,南界石马山,西连渡头塘,北抵七星街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距市区31公里,距娄底市区25公里。老桥头河镇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历史上有名的商业古镇。1995年撤区并乡,原株木乡、桂花乡、桥头河镇、石狗乡、区公所合并成桥头河镇。全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55090.20亩,其中水田31831.6 亩,旱土 23258.60亩,城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1万人,非农业人口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现辖84个村、3个居委会。为娄底市特大乡镇之一。

  发展中的桥头河特色鲜明,前景广阔。

  矿产资源丰富。历史上的桥头河铸造业相当发达。60年代后,曾是涟邵矿务局桥头河煤矿的主要采煤区。有煤、铁、硅、滑石、石灰石等多种开发价值较高的矿藏。

  交通通讯便捷。国道207线、省道华雷线、桥祖线穿境而过,娄涟高等级公路沿境西面延伸,新大桥架通南北,方兴路、桥西路、交通路、桥南路环绕城区,铁路涟钢专用线直达该镇,境内公路通至村组,移动电话普及千家万户。

  商贸活动活跃。桥头河素有“小南京”之称,是七星、渡头塘、龙塘、湄江等多个乡镇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历史上与宁乡、湘乡、安化商贸交往密切。全镇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向周围乡村辐射的商贸体系。有多个集贸市场和大型蔬菜批发市场。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土壤中富含硒元素,特别适宜蔬菜生长。因此,种植业特别发达。2002年被列为省九大蔬菜基地和放心菜基地。种植面积3.8万亩,年产蔬菜32万吨以上。销售网点遍布广东、深圳、怀化、娄底等。此外,投资400万的集农业发展、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园、蔬菜种子基地、千亩桑蚕基地、四千亩花椒基地等项目蓬勃发展,前景广阔。

  民营经济异军突起,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全镇已有民营企业40多家,引进的外资企业中,投资上千万的有湖南鸿力化工厂、广东哈奇集团等,投资上百万的有鹏盛木业有限公司,台湾山外山五金制品厂、年加工5万吨的湘中蔬菜加工厂、湘中烟花爆竹有限公司等,占地1400亩的工业科技园已初具规模。

  小城镇建设飞速发展。良好的交通条件造就了小城镇的发展。.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桥头河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桥头河镇地图

导航去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桥头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