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

团山镇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团山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团山

团山是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管辖的镇,车牌鄂F,长途区号0710,人口约3.33万,面积6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8个行政村(社区)

团山镇概况

地名:团山镇
隶属:樊城区
行政级别:
区号:0710
车牌:鄂F
邮编:441000
区府:团山
区划代码:420606170000
身份证前6位:420606
面积:60平方公里
人口:3.33万人
人口密度:553人/平方公里

团山镇隶属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由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北部,北枕襄阳伙牌,南抵城区中原西路,东以小清河为界,西与樊城牛首毗邻,位于邓城大道和长虹北路的交汇处,是襄阳市的北大门。地理坐标:北纬30°04′06″~32°08′45″,东经112°04′55″~112°09′22″。气候属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镇版图总面积60.22平方千米(2017年),农业用地19.67平方公里。

团山镇历史文化

景点介绍

团山镇地处古襄阳城之北,有着2800多年的历史和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汇合发源之地。悠久的历史为团山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有古邓城遗址、还有关羽与曹将庞德大战之地鏖战岗和三国蜀将关羽练马习武之地后官田等。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也留下了曼吾离、范宗尹、董曦辔、等一代又一代历史名人的脚印。

历史文物

1972年以来,省、地、县考古工作者在邓城、蔡坡、陆寨、黄家、余岗村一带发掘了近400余座古墓及大批文物,其中有石器、漆、木、陶、铜、玉等礼器装饰品及大批兵器共达数千余件。较著名的文物有石器、蔡侯鼎、邓公鼎、吴王夫差剑、徐王义楚元子剑等等。如1973年,湖北省考古专家在陆寨北0.5公里处发现并采集了旧石器时代打制的石核、石片、石尖状器件3件,现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经中国科学院考古所鉴定,约为10万年前器物。

1976年在蔡坡M12号大型古墓中出土的吴王夫差剑,剑为青铜,长27厘米,上有铭文10字:“攻王夫差、自作其几用。”后将铭文拓片寄送郭沫若,请予解释。郭于6月29日复信如下:“五月十四日信阅悉,因病迟复,乞谅。”剑铭文,释如下:“‘攻’即吴,古器名或作功铭,或作功鱼,吴之古称。攻王夫差,即吴王夫差。‘其几用’一般多作‘其元用’,但此铭确是‘几’字,或系铸损,吴王夫差剑出于襄阳,盖吴灭于越,越又灭于楚,故。”此墓群与春秋邓国有直接关系,为研究古邓国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976年秋,在张袁出土了一座东汉绿釉陶楼,楼为重檐式两层,通高47厘米,现存于襄阳市博物馆。

1977-2007年间,团山镇境内出土文物更是数不胜数,尤其是2005年以来,在邓城附近连续发现了西周时期的灰坑、文化层、墓葬品,其古墓就有300余座,各类文物2000余件,这些发掘和发现更是把襄阳建城史的相对年代推定在西周中期,距今约2900年或略早。为襄阳在整个中原文化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

历史遗迹

宁国寺遗址:位于团山镇古邓城内西北隅,尚存有雍正九年(1731)年重新修建的宁国寺大殿。宁国寺到底有多少年的历史,这始终是个迷,但从古庙墙基上的各种汉代古砖来推断,宁国寺在邓城最起码存在了一千年以上,清雍正年间曾重修,寺内曾有铁佛一尊,香火盛极,住僧百余人,斋房10余间,占地50多亩。80年的时候这里仍存有一座大殿和三间偏殿,但由于缺少相应的保护,几千年的风雨终于使古邓城幸存的最后一个见证者---宁国寺,在一个没人知道的风雨之夜倒塌了. 卞营遗址

卞营遗址距古邓城遗址仅500米。考古人员在卞营遗址内发现了一批东周时期的水井。在300平方米的发掘探方内,考古人员共发现8座古井。古井如此集中分布的情况在襄阳市考古发现中尚无前例。这批古井均为圆形竖井。井口大小不等,最大的直径1.8米,最小的直径仅为0.86米,深度均为7米以内。从井内出土了一批东周时期的陶罐、豆、甑、汲水瓶等器具。据邓城村民讲,古邓城内曾有72口井,说明当时的社会繁荣、人口稠密。这些水井的存在,说明当时手工作坊相当多。

韩岗遗址

韩岗遗址位于襄阳市区西北郊,是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邓城”的从属遗址。主要遗迹有灰坑、灰沟、水井、陶窑和汉、唐时代的墓葬。主要遗物有陶鬲、罐、盆、豆、盂等。韩岗遗址的发掘,揭示了该地区从春秋中期到西汉早期的文化面貌。通过发掘认识到,春秋中期较多地保留了中原文化的因素,反映出楚文化北部的区域特色;秦汉之际的文化面貌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因素。韩岗遗址的发掘对邓城城址及该地区的古代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关公遗迹

鏖战岗:鏖战岗位于团山镇西北四公里处,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关羽与庞德在此激战,今仍有擂鼓台遗址。

官田:位于团山西三公里处,是三国蜀将关羽练马习武之地,人们称之为关田,后来又演变成官田。因附近有三个村,故又有前官田、中官田、后官田之分。回头庄:回头庄位于团山镇西一公里处(现为团山镇蔡庄村七组),是三国时期水战庞德一战时,蜀国大将关羽从关田顺官以南的遛马道遛马,每次行至一个小村庄时便转回去。由于人们对关羽的崇敬,为了记住关羽曾到过的村庄,便把这个小村庄的名称改称为“回头”。

水淹七军:团山镇是关羽大战庞德、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和曹仁死拒关羽的主战场。这里的关公遗迹最为集中。当年在这里展开了野战、马战、步战、水战、阵地战、地道战、堑壕战、心理战、间谍战、气象战等多种战斗形式,著名的“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邓城遗址

邓城遗址是西周时期邓国都城,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市樊城西北六公里处,团山镇邓城村辖区内。其东北接卞营,东南连周岗,靠邓城大道,面积约0.64平方公里。据文献史料记载,西周时期,邓国已是周天子的“南土”和重要据点,也是具有一定影响力、有较高政治、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南方诸侯之国。至战国,邓城一直是楚境内较著名的城镇和一级行政区。而襄阳具有的2800年的历史也就是源于古邓城,从西周时期的邓国开始算起的。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邓国为楚所灭。据《旧唐书.地理志》“邓城,汉,邓县,属南阳郡,古邓城也。唐初称安养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安养县为临汉县。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改临汉县为邓城县。”直到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撤并入襄阳县。邓城是南阳盆地南端保存较完整的一个古代都城和延续时间较长的县级治所,是襄阳市建城起源和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它呈方形,系夯土所筑,城垣周长3233米,面积约0.64平方公里。原城墙四周墙基轮廓清晰,城外有宽30余米的护城河环绕。虽岁月已久,但旧迹仍依稀可寻。城址内外文物古迹丰富,秦砖汉瓦时有发现,在城内的田间地头仍散布着大量春秋至汉代器物残片,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展示观赏价值。

1981年,古邓城遗址被湖北省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团山镇建制沿革

本地于1948年7月解放,随后便成立了“余岗农民协会(简称农会)”,在襄阳县张湾区政府领导下,具体开展农民及社会行政事务工作。1949年5月,在余岗农会协调下,本地划分成台子湾乡、张袁乡、蔡坡乡、余岗乡等四个村级小乡。1950年初,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农民成立互助组。1951年,余岗农会划归襄阳县王伙区(柿铺)管辖。1952年,襄阳县王伙区被划散,余岗农会及辖区重新被划入襄阳县张湾区管辖。1954年,随着信用社、合作社、供销社的成立,农民开始进入初级社(大约十至二十户为一个初级社)。1956年进入高级社。1958年9月撤区并乡,成立人民公社时,余岗农会改制为余岗管理区,归属襄阳县僚原人民公社管理,公社地址在襄阳县伙牌。

1961年6月改僚原公社为伙牌区,余岗管理区被更名为余岗人民公社,将原来的四个大队改为余岗、黄家、台子湾、邓城、蔡庄、陆寨、施坡七个大队,52个生产小队。1975年11月又改称余岗管理区,归属襄阳县伙牌公社。1984年元月,被划入襄樊市郊区人民政府管理,余岗管理区被更名为余岗乡,原七个大队分别更名为七个村委会和58个村民小组。1993年4月,余岗乡被成建制划入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1994年11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复,同意撤乡建镇的请示,余岗乡被正式更名为团山镇。随后,便将原黄家村改制为黄家社区居委会,原余岗村改制为余岗社区居委会,另增设团山社区居委会,截此2008年,团山镇尚有五个行政村和四个社区居委会,共五十九个村(居)民小组。镇政府驻团山。随着襄樊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进入和扩展,团山镇正经历着由农业经济向非农经济,由乡村到城市的不断演进。

团山镇地理环境

团山镇北部边沿一带环有小丘山,是竹条东北丘陵岗地的连接部分,高不过二、三十米,当地人称此山为土家山,全由深厚的黄土构成,为团山镇仅有的小林木生产基地,其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林地西侧有小型水库一座,称黄龙坝水库。除此山地之外,团山镇绝大部分均为开阔平垣土地,其地势由西北略朝东南方向倾斜。整个地形,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6.5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地形。

旧时,本地范围内曾有燕子湖、官田湖、邓城湖、团山湖等四处湖水沼泽之地。解放后经多年改造,已变成适宜各类经济作物生长的良田沃土。小清河发源于河南,经团山镇东沿注入汉江,是团山镇农业生产抗旱排涝的重要经流。

团山镇经济建设

自1994年撤乡建镇以来,历届镇委、镇政府都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要务,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兴旺工业园区、发展城郊农业、优化经济环境,不断推进全镇经济稳步发展。

水利设施

黄龙坝:1958年建于施坡土家山,总库容38.9万方,有效库容21.4万方,承雨面积2.4平方公里,用于蓄水和灌溉施坡、邓城、陆寨、蔡庄一带的农作物生长。其配套工程有小清河右岸的三座大型抽水站,以补充全部耕地用水。由蓄水库至大李沟之南北方向,建有沟渠一条,习惯上都称之为黄龙沟,全长9.23公里,平均比降1/400,承雨面积10.3平方公里,流经施坡、蔡庄、邓城、黄家、余岗五个行政村。仇家沟:建于1975年,由施坡至小清河,东西方向。其工程主要结合当时园田化建改开挖形成,用于农田排涝,全长6公里,途经施坡、蔡庄、陆寨三个自然村,原沟底宽2.5米,深3米;2005年冬至2006年春进行了改造,其西段延长至樊城区黄庄葡萄沟口,改建后全长6857.5米,樊城段1104米;团山段5753.5米。设计流时:上段由渠首至蔡庄村回头庄,流量28.3米3/秒,下段流量41米3/秒。扩建建筑物122处。

农业

从建国初至1983年,经济状况分布为:以余岗村、黄家村、台子湾村为蔬菜区。陆寨村境内有三个砖瓦厂,以农业和运输业为主。施坡村紧依土家山、地域广,以农业和林业为主。邓城、蔡庄两村则主要发展粮食生产。1984——1992年秋,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对农业内部结构进行了综合调整,由原来比较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调整为以粮、棉、油、蔬菜为主,坚持林、牧、副、渔多种经济成份并成的发展模式。199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4400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16400万元的37%。2006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0013万元,占全年工农业总产值19013万元的52.67%。1998年以来,在邓城大道沿线建成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如:神农园,建于1998年;锦秀花园,建于2000年;农业科技园,建于2003年。

工业园区

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位于襄樊市区北部,纵贯油坊岗东风公司襄樊基地,辖区控制面积96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2.33万人,政策区面积7.5平方公里,城区规划面积29.4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高新区是襄樊市1995-2010年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区域,也是我国汽车工业、军工企业的聚集地和鄂、豫、渝、陕毗邻地区技术、智力最密集地区。

襄樊高新区内各类注册企业已达12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350家,规模以上的企业73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158家,累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63家,美国康明斯、美国德纳、法国标致雪铁龙、日本日产、新加坡佳通、台湾裕隆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在高新区落户。聚合了全市8家军转民大中型科技型企业和“东风汽车”、“东风仪表”、“湖北新华光”、“中航精机”等4家上市公司,初步形成了“两大园区、三大基地”的产业格局,即以汽车产业为主体的汽车工业园区,以军工机电、高科技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园区;以东风汽车公司襄樊基地为龙头的汽车整车、动力、研发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以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股份公司为龙头的全国最大的特种光学玻璃研发、生产基地,以航宇救生设备有限公司为主体的全国最大的航空救生装备研究、设计、实验和制造基地。

团山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团山镇位于襄阳市行政区北部,现属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辖。地处东径112°04′55″~112°09′22″,北纬30°04′06″~32°08′45″,东以小清河为界,南抵城区中原西路,西与樊城区柿铺牛首相望,北与襄州区伙牌镇毗邻。团山镇政府驻地为集镇,归团山居委会(社区)管辖,距市城4公里,因本地中部有一圆形小土山,自古以来就称之为团山,其前身为郊区余岗乡。1994年撤乡建镇时,考虑到集镇和政府所在地正处团山,“团山镇”因此得名。

  本地于1948年7月解放,随后便成立了“余岗农民协会(简称农会)”1949年5月,在余岗农会协调下,本地划分成台子湾乡、张袁乡、蔡坡乡、余岗乡等四个村级小乡。

  1950年初,土地改革运动开始,农民成立互助组。

  1951年,余岗农会划归襄阳县王伙区(柿铺)管辖。

  1952年,襄阳县王伙区被划散,余岗农会及辖区重新被划入襄阳县张湾区管辖。

  1954年,随着信用社、合作社、供销社的成立,农民开始进入初级社(大约十至二十户为一个初级社)。

  1956年进入高级社。

  1958年9月撤区并乡,成立人民公社时,余岗农会改制为余岗管理区,归属襄阳县僚原人民公社管理,公社地址在襄阳县伙牌。原各个小乡变更情况如下:

  余岗乡改名为高峰大队;

  台子湾乡改名为连胜大队;

  张袁乡改名为群高大队;

  蔡坡乡改名为高峰大队。

  1961年6月改僚原公社为伙牌区,余岗管理区被更名为余岗人民公社,将原来的四个大队改为余岗、黄家、台子湾、邓城、蔡庄、陆寨、施坡七个大队,52个生产小队。

  1975年11月又改称余岗管理区,归属襄阳县伙牌公社。1984年元月,被划入襄樊市郊区人民政府管理,余岗管理区被更名为余岗乡,原七个大队分别更名为七个村委会和58个村民小组。

  1993年4月,余岗乡被成建制划入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1994年11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批复,同意撤乡建镇的请示,余岗乡被正式更名为团山镇。随后,便将原黄家村改制为黄家社区居委会,原余岗村改制为余岗社区居委会,另增设团山社区居委会,截止2011年6月,全镇版图总面积38.7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9.67平方公里,占全镇版图总面积的50.83﹪,非农业用地为19.67﹪。团山镇辖蔡庄、陆寨、施坡3个行政村和黄家、余岗、团山、祥云 、邓城、台子湾、6个社区居委会,59个村(居)民小组,5709户,常住人口3.15万人,流动人口1.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98人,劳动力1.01人。

  2011年7月,樊城区牛首镇黄庄、鏖战岗、李冲、马棚4个行政村,襄州区伙牌镇的王湾、胡湾2个行政村一起划入团山镇管辖。目前,团山镇有9个行政村6个居民社区, 87 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约51000人,其中,农村人口29119人,劳动力19923人,流动人口2.7万人。

  全镇现有国土面积60.22平方公里,稻田、山地、水塘沟渠等农业用地约29.7平方公里,非农业用地约30.52平方公里。

  团山镇地势绝大部分均为开阔平垣土地,其地势由西北略朝东南方向倾斜。整个地形,南北长约9.6公里,东西宽约8.5公里,呈不规则长方形地形,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寒夏暑,四季分明。

  团山镇有着2800多年的历史和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汇合发源之地。悠久的历史为团山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有古邓城遗址、还有关羽与曹将庞德大战之地鏖战岗和三国蜀将关羽练马习武之地后官田等。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也留下了曼吾离、范宗尹、董曦辔、等一代又一代历史名人的脚印。

  团山镇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南有“东方莱茵河”之称的汉江黄金水道,东有襄樊机场紧紧相邻,207国道贯通全境,焦柳线、襄渝线、汉丹线三条铁路干线贯穿东西南北,汉十、襄荆、许樊等四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形成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自1994年撤乡建镇以来,历届镇委、镇政府都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要务,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兴旺工业园区、发展城郊农业、优化经济环境,不断推进全镇经济稳步发展。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系列优惠政策都使团山镇具备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客商来团山投资、经商,兴办实业,共谋发展。

  2020年9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团山镇榜上有名。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团山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团山镇地图

导航去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团山镇
也叫团山的地方
团山村(重庆市潼南区上和镇)
团山村(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
团山街道(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
团山村(重庆市巫山县骡坪镇)
团山街道(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
团山村(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
团山镇(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