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

小史店镇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小史店

小史店是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管辖的镇,车牌豫R,长途区号0377,人口约7.10万,面积27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42个行政村(社区)

小史店镇概况

地名:小史店镇
隶属:方城县
行政级别:
区号:0377
车牌:豫R
邮编:473000
区划代码:411322104
身份证前6位:411322
面积:277平方公里
人口:7.10万人
人口密度:256人/平方公里

小史店,古称闸山县,又称小赊店,位于南阳市东北边陲,距方城县东南35公里,属三市(驻马店、平顶山、南阳)四县(泌阳、舞钢、社旗、方城)结合部,镇域面积277平方公里,耕地17万亩,辖42个行政村,464个村民组,8.6万人。

省道高兰线漯南公路在镇区交汇,镇区内 河南省方城县小史店镇三面环山,有南阳小盆地之称,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农作物以小麦、大豆、花生、玉米为主,是方城县主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养殖业主要以黄牛、山绵羊、生猪为主,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团结一致、集思广益,审时度势、奋力拼搏,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小史店镇人文历史

小史店群山环抱,景色秀美,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

小史店是汉文化的发详地之一,二十四孝郭举埋儿、王莽撵刘秀等故事传说源于此。

西南有神奇千年变异古树羊不奶树,西部有天然氧吧马连沟自然生态园,南部有黑龙潭大瀑布,东北有圣井寺温泉,中部有北魏时期的古建筑寺门遗址,东南有香山佛沟摩崖石刻造像。佛沟摩崖造像位于镇区东南7公里的香山山腰,原建有香山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沟摩崖造像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分别镌刻于南北两块天然巨石上,总计32龛138尊。造像线条简洁古朴,雕刻技法与汉画像石刻极其相似,年代悠远,是佛教传入中原的早期作品,被誉为丝绸之路源头的醒目地标。

著名西域史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镰、中华书局《文史知识》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胡友鸣、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刘杨忠以及国内佛教石刻研究专家都曾多次专程到佛沟考察。2009年5月29日,《神秘的巨石佛像》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百科探秘》播出,轰动大江南北。

小史店镇建制沿革

小史店镇已有千年历史,北宋时置闸山县,治所于寺门(今寺门村),元初而废。1994年10月撤乡建镇。

小史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小史店本名”小赊店”,起自淮河古渡--北午渡口至荆襄平原之陆路驿道必经于此,现驿站遗迹犹存。旧时,来往于北午渡口和赊店重镇的丝绸、盐担及茶药客商均须在此小憩,因小镇民风淳朴,童叟无欺,又小于西南90华里的赊旗店(今社旗县),故被冠以”小赊店”美称。后因口讹笔误,随演变为现名。这里自古以来是商贾、兵家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历经沧桑,几经兴衰。明未清初,战祸不止,商旅不行,民生凋弊;康乾时期,渐转复苏,乡民多以丝蚕、中草生药为业;民国初年,中草生药市场尚与省内禹州、百泉齐名,柞茧丝绸远销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寺门药市、丝绸商行、惨遭日本战机轰炸,死亡商贾数百,财帛无计,此业再难复兴。

政区沿革

1947年11月解放后即建立了小史店区政府,辖28个行政村,相应地建立了村政权。

1949年2月,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将小史店区撤销,划归治平区。

1951年9月30日,根据当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县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治平区,重建了小史店区委会和区政 府,为方城县第五区,辖贾沟、彭楼、二郎店、小史店、桂河、大李庄、陈楼、五龙庙、朱沟、冯庄、板桥、张庄、大林头、申营、刘洼、券桥十七个乡。

1955年5月,县委根据地委“关于整顿机构精简制的方案”,将小史店、杨楼二个区合并为治平区。

1956年3月,根据县委指示,又将治平区撤销建立小史店、桂河二个中心乡工作组,还有板桥、大林头、李楼三个小乡。同年12月,根据上级指示,撤销中心乡工作组,恢复小史店区,管辖裴河、治平、各口、梁城、吴沟、板桥、小史店、大林头、五龙庙、桂河、李楼11个乡。

1958年8月24日,在大跃进时期,又撤销了治平区,建立了小史店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建立大林头、板桥、小史店、尚庄、桂河、二郎店六个管理区,辖26个大队。

1961年5月20日,县委决定,将原人民公社撤销,建立治平区,原小史店、尚庄、魏岗管理区改为小公社,归治平区管辖。

1969年1月16日,撤区并社,恢复小史店人民公社,辖四个管理区,36个生产大队。1970年,公社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合并为25个大队。1981年调整为殿楼、魏岗、尚庄、桂河、二郎店五个管理区。

1983年12月,接县人民政府[1983]18号文件通知,撤销小史店人民公社,改称小史店乡,管理五个管理区,辖龙凤岗、贾沟、二郎店、舒庄、三岔口、联沟、张滹沱、桂河、陈滹沱、赵郎庄、河西、北园、彭楼、后魏楼、梁庄、林场、寺门、老庄、刁庄、殿楼、申营、强庄、水牛王、郝庄、魏庄、王楼、屈庄、山张、大林头、后刘庄、闫庄、五龙庙、大毛庄、东沟、徐冯庄、小殷庄、娄庄共37个村,沿用至1994年11月7日。

1994年11月8日,根据南阳地区民政局(宛民[1994]79号)精神,自1994年11月8日撤销小史店乡,设立小史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

小史店镇矿产资源

小史店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境内大理石、花岗岩、铁矿、铅锌矿、建材沙料、金矿石、钾长石、麦饭石储量丰富。其中以花岗岩储量最大,约10亿立方米,硬度在6.5—7.0之间,大部分地处平坦区,交通便利,易开采。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开工,石材需求量巨增,极巨开发潜力。磁铁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矿带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张行庄、殿楼两个自然村。

小史店镇土地资源

小史店镇牧工商生态观光园位于镇区西南7公里联沟村境内、县道黄羊线北侧,总面积6000亩,项目投资1.6亿元,园区分生态养殖园、有机种植园、旅游观光园三部分,该园区由河南科技学院规划设计并给予后期经营技术指导,是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经济园区 。

生态养殖园位于园区东半部,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已初具规模。该工程以生猪养殖为主,沼气发电、莲藕种植为辅。生猪养殖共分种猪、繁育、保育、育肥四个基地,建成后生猪存栏20000头,年出栏50000头。园区设计坚持资源循环利用理念,养殖排泄物进行沼气发电,沼渣用作蔬菜和水果的有机肥料,沼液进入莲藕池,最终实现养殖污染物零排放。

有机种植园位于园区西部,面积200亩,主要种植樱桃、杏梨、黄金梨、大白桃、猕猴桃、油桃、甜柿、板栗等果树,预计2014年可实现初步采摘,2014年80%以上水果进入盛果期,实现游人一年四季自由采摘。

旅游观光园位于园区中部,分百鸟园、藏獒园、植物园、水上乐园、林海嬉戏园五部分。藏獒园、林海嬉戏园正在建设中,藏獒园已拥有成年藏獒8只;林海嬉戏园占地3500亩,主要树种以树龄均在20年以上火炬松为主,园内遮天避日,四季常青,鹭鸶、长尾雉、鸳鸯、鹦赋、毛头鹰等十余种国家保护鸟类自由栖息于此,繁衍生息。嬉戏园道路规划已完成,2013年上半年完成施工任务;百鸟园、植物园、水上乐园规划设计正在进行中,2013年下半年施工建设,2014年年底投用。

小史店镇全镇经济

产业结构和规模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沿路开发和区域布局为重点,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实施政策推动、利益驱动和效益促动战略,大力发展以桃、柿和退耕还林为主的林果业,以裕丹参为主的中药材,以种草养畜为主的畜牧业,以烟叶、花生为主的种植业,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沿县道黄史路已建成五星千亩大白桃和娄庄千柿树示范园一个,沿省道高兰线建成尚庄500亩柿树示范园,建成申营——强庄3500亩桃、杏示范园,沿漯(河)南(阳)公路东侧建成刘庄以板栗、品种杏、猕猴桃等为主的250亩小杂果基地,西侧建成联沟千亩柿树示范园。两年来,全镇共落实退耕还林面积15000亩,其中速生杨近万亩;形成三个千亩中药材连片;畜牧业发展迅速,年出栏黄牛1.4万头,生猪4.3万头;烟叶生产形势稳中有升。2003年,全镇粮食总产达到22036万吨,农业总产值1.67亿元,年末农民储蓄总额5000万元。

产业规模良性发展。一是大力发展林果业和畜牧养殖业。新发展以桃、柿、杏、板栗为主的小杂果2万多亩。通过与双汇集团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推动畜牧养殖业步入快车道。生猪年饲养量达8万多头,山、绵羊年饲养量达10万多只,黄牛年饲养量达6万多头,形成林果和畜牧养殖两大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矿产业。实施“工业强县、双引三联”战略,多措并举,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建成项目4个,总投资2250万元,在建项目3个,总投资6020万元,洽谈项目3个,形成了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在县委、政府多次观摩评比中,小史店镇招商引资工作均居乡镇之首。三是依托农业资源建市。沿周边村建成农产品购销市场2个,在镇区建成木材加工市场2个,建立生猪销售协会1个,经纪人队伍发展到120人。四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投资100多万元,开展马连沟旅游资源。修建道路12公里,种植油桐1200亩,花椒600亩,建成太阳能供电设施1处,沿天然湖区建成了集餐饮、休闲、住宿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同时,聘请省旅游和植物专家进行考察论证,加强对摩崖石刻、黑龙潭风景区、圣井温泉等景点连线开发。

非公经济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充分依靠自然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以来,共引进项目12个,建成张行庄铁矿、五星铁矿和付道庄氧华锌厂,总投资达2000万元。同时,已经协商成功的杨沟铁矿一期工程投资200万元即将开工,值此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之际,南阳美尔泰石材有限公司拟投资2000万元入驻本镇开发大理石和花岗岩资源。2011年南阳兆丰石业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建花岗岩生产加工基地,小史店民营企业又添新彩。到目前为止,民营经济单位达到1398个,从业人员12860人,实现增加值800万元。

城镇建设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先后投资220万元,开发1100米新街,硬化路面、改造排水系统,安装路灯、美化街道,开通文化路、健康路,形成了两横四纵的新格局,镇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2004年3月被中共南阳市委、南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一星小城镇” 。

小史店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西北距豫301线—许平南高速25公里,东距焦桐高速15公里,省道高兰线和县道黄羊线呈十字交叉状穿境而过,42个行政村全部通油路,全镇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80多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辖区内通讯网络、互联网和信息网沟通迅速便捷,电力资源丰富。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服务功能不断提升。镇区规划面积镇区规划达到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万人,形成三横四纵的城镇框架。总投资3700万元,满足全镇5万人吃水工程全面投入使用。镇党委、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三路两桥一坝”镇西新区的小城镇建设开发战略,不久的将来,一个中等宜居小城镇即将建成。

社会事业发展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镇党委始终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三学三争"、"双万"及"文明新村"创建活动等载体,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做到经济工作与生态建设同步抓,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协调稳步发展。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通过多方争取,省道高兰线即将开工建设。史(小史店)象(象河乡)路即将铺油通车,史(小史店)下(下洼乡)路已获准立项。借助“村村通”建设机遇,自镇区通住19个村的4条主干道38公里已建成通车,形成了以镇区为中心的放射状公路网。科技、教育、卫生“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全镇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实用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2004年,粮食总产达到41260万公斤,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迎接“普九”验收为动力,教育事业投入资金304.5万元,新建楼房260间,改造危房102间,购置计算机186台,教学仪器2.5万件(套)。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现代化的卫生院病房大楼。争取上级资金1400万元,修建移动通讯塔3座,全镇消除了通讯盲区。

群众利益无小事。围绕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镇党委、政府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措施,变上访为下访,深入群众排查矛盾,解决问题,效果显著。全镇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03年度,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完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乡镇;2004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和信访工作获得市级先进,综治工作受到县委、县政府表彰。

城镇化进程

全面推动城镇化进程。一是科学长远规划。镇党委、政策不惜重金,聘请市、县规划设计专家对镇区规划进行修编设计,把小城镇建设放到全县乃至“三市四县”结合部的大框架中规划建设,把集镇周边5个行政村19个村民组全部纳入镇区范围,并把毗邻四县的3个村10个村民组纳入规划范围,着力建成边缘贸易重镇和区域性中心城镇。计划到2010年,镇区面积扩大到4.1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2.4万人。规划开通镇区内文化路、福利路、健康路,形成三横五纵的城镇框架,同时兼顾房、路、树、类、景、供水、电力、交通、通讯、学校、医院、文化、科技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二是大动作推动大建设、大经营。近两年,镇政府累计投资320万元用于集镇建设。开通了长1800米、宽35米的新大街金融大道。2003年,借助修建县、乡道路之机,铺油改造镇区路面1.2公里。采取“政府投一点、商(住)户捐一点,部门筹一点”措施,筹资100多万元,安装路灯1700米,人行道铺设彩砖2700平方米,绿化街道450米,改善排水设施1700米,建成蔬菜、小百货2个专业市场。出让新街两侧土地,回拢建设资金360多万元,实施政府办公地址搬迁。新办公大楼主体工程已完工。三是强化管理。成立了10人的城镇建设和15人的市场管理专业队伍,购置洒水车,实现街道“绿、洁、畅、亮、美”。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一星级小城镇,2005年又入选全市50强备选乡镇。

小史店镇名胜古迹

一、香山佛沟摩崖造像

位于小史店镇寺门村东南8公里处香山山腰。此处为桐柏山余脉,当地群众谓之佛爷沟。两千多年前楚国所修筑的长城就延伸到这里。此造像年代未见题记,《宋志》一书载:“香山在州东南120里(今方城东南120里)上有香山寺,摩崖造像,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背有千手千眼菩萨,盖仿龙门石窟而为之。”1986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阳区域内发现的唯一佛教造像。

该石刻的发现,证明了方城---南阳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

建造数据

佛沟摩崖造像分别镌刻在南北两块天然巨石之上,两石相距20厘米。南石高360厘米,宽270厘米,厚150厘米;北石高310厘米,宽330厘米,厚250厘米。两石共计雕像32龛138身。其中,北石南 西 北三面雕像14龛72身,南石四面雕像18龛66身。造像最高者1.4米,最低者仅20厘米。

造像内容

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12罗汉,12臂观音等题材。形象逼真,姿态各异,有的宁静端庄,和蔼可亲,有的金刚怒目,气魄雄强。雕刻细腻,技法娴熟。其风格与龙门石窟相近,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原建有香山寺。

艺术价值

2008年11月19日,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镰、中华书局《文史知识》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胡友鸣、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刘杨忠、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

记者一行在南阳市副市长冯晓仙的陪同下,来佛沟考察。2009年5月29日,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百科探秘》播出了《神秘的巨石佛像》,轰动大江南北。

2009年6月24日,国内佛教石刻研究专家一行7人,到佛沟考察。他们是: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中国古迹古遗址保护委员会石窟石刻专业委员会主任孙英民、原龙门石窟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温玉成、北京大学教授李崇峰、清华大学教授李静杰、龙门研究院研究员王振国、河南博物院研究员王景荃、河南省文物出境鉴定站站长刘建华,并举行了“南阳佛沟摩崖造像专家研讨会”。

该石刻的发现,证明了方城---南阳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

二、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小史店镇寺门村东南8公里处香山上,是小史镇的景点之一,每逢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这里游人不断,香火不绝。

三、南冲寺和黑龙潭

位于小史店镇南10公里处的山上(当地人叫报沟)。这里群山环抱,绿水长流,有南冲寺、黑龙潭等景点。由于地处偏远,所有景点基本上未被开发,一条进山的水泥路时断时续,更没有饭店、旅社等商业买卖活动。一切都是原生态。报沟其实就是沟状的地形,沟的正中央是一条河。河床中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大石头,弥漫着神秘的气息。

黑龙潭,潭水幽深,深陷山巅群崖之下,中空外圆,颇为开阔平坦,面积约有一亩地大。入口处树木参天,怪石遮掩。其它三面悬崖壁立,高约百丈,直接云天;石质细腻洁净,凛凛泛着青白色的光,森然威严。一条瀑布自崖顶贴石而下,似银蛇凭空而降,极为灵犀好看。若逢下雨,瀑若巨龙,升腾翻滚,水雾滔天。

四、石峡口(今小史店镇刘八卦庄)诸葛亮茅庵寺

石峡口,位于小史店镇西南十二里桂河南岸,现名叫刘八卦庄或刘庄。据明嘉靖《裕州志·舆地·古迹志》记载:“诸葛庵在石峡口东,世传诸葛孔明始结庵于此,后庵为火毁,遂居南阳。今人仍建茅庵庙,有小石记。”清乾隆《裕州志》卷一古迹志亦载:“顺阳石峡州东九十里,世传孔明先生于此结庐,后乃徙南阳卧龙岗,今石峡口有小草庵,唐时石记犹存。”朝晚期这里仍有茅庵寺,村北为大寺院;民国早期仍存四间房子,墙上有壁画,屋内供奉着文殊菩萨和诸葛亮;因二者一起受人供奉,村人呼为“茅庵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诸葛亮祭日,村人都要唱大戏,焚香祈祷,人山人海,非常热闹。民国31年《方城县志·舆地·古迹志》载:“茅庵寺在小史店西南十二里,相传为诸葛武候初结茅庐处。”方城贤达顾长青先生曾有两首七律专记此事。现录于后。

清乾隆《裕州志》在卷五人物志流寓中又记;“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卧龙岗,今石峡口有小草庵,唐时石记犹存。”清代汪介人在《中州杂俎》中引用的就是这一段话。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方城县志》卷一舆地·古迹志载:“茅庵寺在小史店西南十二里,相传为诸葛武侯初结茅庐处。”卷六人物志流寓部分介绍诸葛亮时,重复了清《裕州志》的记述,但最后指出唐时石记今佚,这是与清《裕州志》不同之处。总之,上述州志和县志的记载,都充分说明,方城东南九十里的石峡口,是诸葛亮最早的结庵躬耕处。

诸葛亮为什么会在此结庐躬耕?这与石峡口的地理位置有关。石峡口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石峡口村,俗名蛇口,也称社口,在小史店乡西南三十多里,距县城九十里,和泌阳县、社旗县交界;二是指从小史店往西南直至石峡口村,是三十多里的山峡地段,这里古时是从漯河、舞阳,经小史店进入南阳盆地的一条通道,石峡口村为向西南的出口处。方城楚为方城,秦改阳城,西汉、东汉均称堵或堵阳,金置裕州,元、明、清因之,中华民国二年又改为方城。小史店历来都是方城东南重镇;东和舞阳交界,南和泌阳(舞阴)接壤,北和叶县相邻,四面环山,中为平原,为一典型的小盆地,距方、舞、叶、泌四县城距离基本相等,均为百里左右。《新考》论者认定诸葛玄因刘表不予任用,预作他图,离开襄阳,北上中原,但到叶县平山(今平顶山市)却一病不起,并亡故于此,葬在附近的高阳华里。

那么,依靠叔父养育的诸葛亮兄弟二人必然会跟着叔父来到这里。叔父已经亡故,诸葛亮失去依靠,生活没有来源,为了生存下去,诸葛亮必须得耕田种地。可见诸葛亮“躬耕陇亩”的根本原因就是“玄卒”,是生活所迫,是不得已而为之。也由此可知,诸葛亮“躬耕陇亩”不在襄阳,因为那时诸葛玄健在,刘表不管怎样“狭而无度”、“心多疑忌”,但在生活上还是会照顾老朋友诸葛玄及其两个侄子的,诸葛亮在那里不存在吃、穿、住的问题。所以,诸葛亮不管在襄阳生活多长时间,都不会“躬耕陇亩”或“躬耕于野”。“玄卒”之后,知识青年诸葛亮要独立生活了,摆在他面前的有几种选择:

(1) 投奔曹操,因为平山距许很近,只有一百多里,中间只隔一个襄县。但这不是诸葛亮的心愿。因为他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心怀不满,他的志向是要匡扶汉室。所以,他不会再往北进入人地两生的曹操管辖之地。

(2) 返回襄阳,继续寄人篱下。这同样不是诸葛亮的心愿,尽管他在襄阳生活了几年时间,有朋友、有亲戚或者有住宅,但诸葛玄长期不被刘表任用,只给饭吃,不给工作,诸葛亮是一清二楚的,他们是怀着被压抑的心情和对刘表的不满才离开襄阳的,胸怀大志的诸葛亮,尽管叔父过世了,但也决不会再返回襄阳靠刘表的施舍来过生活。所以,襄阳也决不会是“玄卒”之后诸葛亮的“躬耕”地。

(3) 继续留在平山高阳华里或附近地区。明嘉靖叶县西塘人原太仆寺少卿后叨转南京大常卿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里,只说高阳华里有诸葛旧坟墟。而只字未提诸葛亮在此躬耕,还说“躬耕南阳尚在厥后”,叶县志也未记载过诸葛亮在叶县某地躬耕过。正是牛凤作《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不久,南阳府通判牛盂耕来裕州掌管州事,发现了诸葛亮开始结庐躬耕陇亩之地,就在他所管辖的小史店西南石峡口内,并且还有唐时的小石记,于是就把它明确载入他所编纂的《裕州志》内。还有啥要说的吗?我们只得〈象〉[像]牛凤说的那样“信有由然”。

(4) 石峡口位居堵、叶、舞阴、舞阳四县交界处,是刘表、曹操两大军事集团统治的边缘地带,统治力量相当薄弱,既偏(避)[僻]又方便,进退自如。适宜生存,况又群山环绕,河流纵横,历史遗迹丰富,周围山头均在五百公尺左右,其中西边的霸王山,相传项羽曾驻兵于此。山顶有“霸王井,相传项羽至此,人马渴甚,掘地得泉,因此为名”。有“”旗石,相传为霸王旗之石”。还有大圈马场、小圈马场,相传为楚军圈马之处。山前有“聚将台,相传为项羽驻军聚将处”。霸王山以东有汉王露台,台上有汉王庙,附近有故衣河,也叫摆衣河,相传为吕后摆衣处,小史店东二里有娘娘池,相传为吕后渡水处。总之,这里有山而不高,有水而不湍,风景优美,土质肥沃,无论是人文条件和地理条件都宜于耕作和生存。

(5) 诸葛亮跟随叔父长大成人,对其叔父是有深厚感情的,石峡口离平山高阳华里不远,便于诸葛亮兄弟二人常到那里祭扫凭吊和照看叔父的坟墓,以表达对叔父的怀念和敬仰之情,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一开始会选中这个比较好的地方呢?笔者认为,这与诸葛亮随叔父北上的路线有关。诸葛亮随叔父北上走的是哪条道路,史籍未见记载,如果说走大道,不外乎襄阳、邓县、南阳、博望、方城、叶县,或者是襄阳、新野、南阳、博望、方城、叶县。这条路在古代称为夏路,是有名的官马大道。但时逢战乱,曹操、张、刘表的军队常出没于宛、叶之间,若碰到他们,轻则遭受盘诘,重则有被抓被杀的危险。如走小道,蛇口、小史店是必经之地。因为这样可以避开一连串的县城,能够比较安全的行路。从此经过,诸葛亮必然会对这里的风物人情作一番考察了解。所以,在他叔父亡故之后,就来到这块“风水宝地”结庐暂居,一边种地维持生活,一边继续自学深造,一边观察时局变化,一旦时机成熟,就去实现他的“管、乐”之志。

文殊等菩萨是何时进人诸葛庙的,现无准确依据。约在民国十几年,庙房被刘八卦庄刘太云家扒掉,盖成自己居住的房子(后被火烧)。庙址下面埋的尽是砖头瓦片,后来挖出的有碾盘和石碾,遗留下来的还有庙前那棵老柘刺树,树根起靠住一座失去头颅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用玫瑰红水成岩雕刻而成,脚前卧着一只头向左尾向右的狮子,文殊背后有“XXX河南道南阳府裕州石峡口茅庵寺XXX住持纪清XXX年X月二十日石匠田世”。近几年迷信之风又起,不少人又来这里烧香祈祷。

诸葛亮最早结庵躬耕地在方城东南九十里的石峡口,首见于明嘉靖《裕州志》,该州志为牛孟耕编纂,资料为他收集,文字为他撰写。牛盂耕是何许人?他在《裕州志》中是这样介绍自己的:“牛孟耕,字舜田,号虞冈,山东定陶(虞冈)人,由监生任本府(南阳)通判,嘉靖丙午岁来署裕事。”丙午岁即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36年),在新任裕州知州到来之前,朝廷命他以府通判身份来裕州主管全面工作。他和诸葛亮及《南阳府志》编纂者前任知府杨应奎(山东益都人)都是同乡,他不仅了解他们的身世,而且来裕署事后,又发现了诸葛亮最早的结庵躬耕地,并且还“有小石记”这个物证,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把它载入州志。由于明末战乱,烧杀无度,到清代,明《裕州志》已残缺不全。康熙四十五年知州董学礼(襄平人)奉文重修,历经十年,成书六卷(未刻印)。雍正十三年,知州宋名立受命续修《裕州志》,增添了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五年三十年间新的内容,耗时六年,宋名立是山东沂州府兰山县人,沂州府兰山县即今山东临沂市。诸葛亮的家乡沂水县即为沂州府所辖,所以,宋名立和诸葛亮是更近的老乡,对诸葛亮的身世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宋名立在续《裕州志》序中说:“或记人物之善良,或记丁赋之增减,或记时事之废兴,或记风土之变易,无不祥加考核。至再至三。”这说明他治史的态度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他所续修的《裕州志》有四处记载诸葛亮最早结庵于石峡口,因为唐时石记犹存又经过“至再至三”的反复考证,他对“石记”相信无疑,所以,他在州志中充分显示了这个内容。另外,他在州志中还记述了州城及其附近的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纪念性建筑,如他在卷一裕州地图上以实物形式绘有诸葛祠,其位置在东门里路北城墙根。在卷二建设志又记有“武侯祠,在旧治东南春秋二祭。”民国《方城县志》在这个条目下面,又加了一句“有明嘉靖六年清同治三年重修碑记”。这充分说明诸葛亮在方城确有活动,方城人民对诸葛亮确实怀念和敬仰。

其他名胜古迹有:神奇的草本植物羊不奶树,胡柳,圣井寺温泉,新石器时代的娄庄遗址,西周北魏建寺门遗址,清代的菩萨石刻造像,明代挂帅总兵申振武墓地等。

小史店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方城县小史店镇位居南阳东大岗最北端,处于南阳、平顶山、驻马店和叶县、舞钢、泌阳、社旗“三市四县”结合部,南依桐柏山,西临伏牛山,是淮河流域甘江水系发源地,境内三分平原、三分山、三分丘陵、一面水,土地肥沃,滩地丰富,素有“小盆地”之称。全镇辖42个行政村,7.1万人,镇域面积277平方公里。

  近年来,小史店镇立足临边优势,多策并举,寻求突破,“三化”联动,实现了和谐快速发展。2004年,全镇gdp达到2.33亿元,财政收入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元。

  全面推动城镇化进程。一是科学长远规划。镇党委、政策不惜重金,聘请市、县规划设计专家对镇区规划进行修编设计,把小城镇建设放到全县乃至“三市四县”结合部的大框架中规划建设,把集镇周边5个行政村19个村民组全部纳入镇区范围,并把毗邻四县的3个村10个村民组纳入规划范围,着力建成边缘贸易重镇和区域性中心城镇。计划到2010年,镇区面积扩大到4.15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到2.4万人。规划开通镇区内文化路、福利路、健康路,形成三横五纵的城镇框架,同时兼顾房、路、树、类、景、供水、电力、交通、通讯、学校、医院、文化、科技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二是大动作推动大建设、大经营。近两年,镇政府累计投资320万元用于集镇建设。开通了长1800米、宽35米的新大街金融大道。2003年,借助修建县、乡道路之机,铺油改造镇区路面1.2公里。采取“政府投一点、商(住)户捐一点,部门筹一点”措施,筹资100多万元,安装路灯1700米,人行道铺设彩砖2700平方米,绿化街道450米,改善排水设施1700米,建成蔬菜、小百货2个专业市场。出让新街两侧土地,回拢建设资金360多万元,实施政府办公地址搬迁。目前,新办公大楼主体工程已完工。三是强化管理。成立了10人的城镇建设和15人的市场管理专业队伍,购置洒水车,实现街道“绿、洁、畅、亮、美”。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一星级小城镇,2005年又入选全市50强备选乡镇。.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小史店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小史店镇地图

导航去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