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

吉阳镇

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吉阳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吉阳

吉阳是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管辖的镇,车牌琼B,长途区号0898,人口约44.73万(截至2020年),面积37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35个行政村(社区)

吉阳镇概况

地名:吉阳镇
隶属:吉阳区
行政级别:
区号:0898
车牌:琼B
邮编:572100
区划代码:460201101
身份证前6位:460201
面积:372平方公里
人口:44.73万人
人口密度:1202人/平方公里

吉阳区,隶属于海南省三亚市,位于三亚市中东部,介于东经109°31′-109°48′,北纬18°14′-18°37′之间,总面积372平方千米。吉阳区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雨季节分布均匀,干湿季节明显。截至2021年6月,吉阳区下辖21个社区、16个行政村。 区人民政府驻迎宾路。 截至2020年11月1日,吉阳区常住人口447322人。

吉阳区前身是河东区和吉阳镇;2014年2月,设立吉阳区。吉阳区境内有三亚绕城高速公路(属G98海南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及海口—榆林(东)公路(G223)等主要干线贯穿全境,海南环岛铁路穿过境内,设亚龙湾站。 吉阳区先后获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2021年,吉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68亿元,占全市比重36.5%、增长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产值12.45亿元,同比增长2.8%;第二产业产值41.01亿元,同比下降8.5%;第三产业产值251.23亿元,同比增长15.3%,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2.2个百分点,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111.4%,产业结构占比为4.1:13.5:82.5。

吉阳区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河东区

唐代以前,河东区为临川县治。

清末,属临川里。

民国时期,归第二区管辖。

解放后,属榆亚镇、鱼雷人民公社、三亚镇管辖。

1985年7月,设立河东街道办事处(科级)。

1988年5月,改为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处级),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

吉阳镇

田独镇

清代,属临川里,民国时期属临川乡管辖。

1950年,分别属榆亚镇和榆红镇管辖。

1953年土改后,田独地区成立五个小乡,属六区管辖。

1955年上半年,撤销六区。

1957年,撤区并乡。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1983年,改为田独区。

1986年,改为田独镇。

荔枝沟镇

解放前,荔枝沟属呜亚乡管辖。

1950年解放,同年5月建政,归属二区管辖。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属鱼雷公社管辖。

1961年5月,荔枝沟从中分出成立荔枝沟公社。

1983年3月,改为荔枝沟区公所。

1985年7月,改设荔枝沟镇。

红沙镇

清代,红沙镇属临川里榆林铺。

民国时期,属东二区(崖二区)。

1950年4月解放,同年底建政,是榆亚镇公所驻地。

1958年,公社化时归属鱼雷公社管辖,红沙称为大队。

1959年7月,撤销鱼雷公社,成立榆林公社。

1963年,成立崖县红沙地方国营农场,场部设在红沙墟。

1967年,撤销农场,成立红沙公社。

1983年,改为红沙区。

1986年,改为红沙镇。

2001年8月,乡镇撤并,荔枝沟镇的罗蓬、红花、南丁、落笔、抱坡、荔枝沟6个村(居)委会归田独镇管辖,海罗、东岸2个村委会并入河东区管理委员会;原田独镇、荔枝沟镇、红沙镇3镇合为1镇,镇名沿用田独镇。

2011年1月,田独镇更名为吉阳镇。

合并设区

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批复三亚市撤销原河东区、吉阳镇、亚龙湾管委会,设立吉阳区;同年9月22日,成立三亚市吉阳区筹备组,进入“撤镇设区”实质阶段;10月23日,三亚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决定:分别成立三亚市吉阳区、海棠区、天涯区、崖州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筹备组,负责筹备各本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事宜。

2015年1月2日,三亚市吉阳区举行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吉阳区党委、区人大、区政府正式挂牌成立。

吉阳区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吉阳区境内有田独“万人坑”、亚龙湾沙丘遗址、落笔洞遗址等4处文物遗址。

落笔洞遗址

位于田独镇荔枝沟落笔村东1公里落笔峰南面洞穴。

1983年4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组织开展的广东省文物普查(海南建省以前归广东管辖)中曾进行考察。1992年12月、1993年10月,由海南省博物馆、三亚市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两次发掘共出土人类牙齿化石13枚及左侧距骨一块。人工制成和使用过的石器30余件,主要有打制石器的敲砸器、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石核、石片等,磨制穿孔石器6件、骨铲、骨锥、矛形器、骨镞、凤管、骨匕等骨器51件;角铲、角锤、角锥等角制品39件;另有蚌制品、牙制品共6件。遗址内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主要有华南虎、长臂猿、貘、扫尾豪猪、亚洲象、鹿和鱼、鸟、龟、蛇等动物及人类使用火的堆积和灰烬。年代距今1万余年。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山洞属自然形成的石灰岩洞,呈不规划形,洞口朝南,内宽10米,进深14.5米,顶高约13米,面积约145平方米。

田独“万人坑”

日军侵琼田独死难矿工遗址位于田独镇新村东北面1千米的黄泥岭,1990年1月17日,被三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7月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独铁矿土矿井东北50米处有一坑,坑长约100米、宽50米,坑内埋有死难一万余人的矿工尸骨,故名“万人坑”。坑西北500米处有海南铁矿修建的“日寇时期受迫害死亡工友纪念碑”,碑高2.6米,直径1.72米。碑前建难友余骨冢,墓冢由水泥砌壁而成,长0.92米,宽0.85米。

日军侵琼田独死难矿工遗址原为田独铁矿土矿井。1940年2月14日,日军登陆三亚,8月即在田独镇命名日军石原株或含社开矿,至1941年投产建成。为了掠压资源,奴役中国劳工在此处开采铁矿,致使近万名劳工罹难,1945年冬,田独铁矿被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接收,并成立了海南铁矿筹备处。

亚龙湾遗址

亚龙湾遗址位于田独镇海坡村东约4千米的亚龙湾海滨。属滨临大海的沙丘遗址类型,南北长约2千米,东西宽约15米,距海边20米,高出海面15至20米。1957年7、8月间,广东省文化局文物普查工作队与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作过调查,确认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至汉、唐、宋等不同时代的遗迹遗物。1990年1月,被三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该遗址上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粗陶、(泥质)红陶圈足碗,汉代的泥质灰陶千字戳印纹、网格纹、方格纹、水波纹等陶器物残片。

非遗文化

吉阳区的疍歌、海螺姑娘传说、钻木取火技艺等入选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俗民情

吉阳区辖区内有疍歌、海螺姑娘传说、钻木取火技艺、黎族打柴舞、苗族盘皇舞、黎族织锦技艺、黎族原始制陶等民俗文化。

吉阳区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吉阳区位于三亚市中东部,东靠海棠区,西与天涯区相接,南抵南海亚龙湾,北部与保亭县交界,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31′-109°48′,北纬18°14′-18°37′之间。 总面积372平方千米。

吉阳区

地形地貌

地形

吉阳区北面靠山,南面傍海。其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势,北部山高岭峻,峰峦连绵,南部平原海岸东西分布,大部分地区海拔几十米至三百米之间,最高海拔611.5米。东部、西部与北部为中低山环绕,中部为东北向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南部以低丘为主,有山间小盆地。拥有88.34千米海岸线。

地貌

吉阳区东部、西部与北部为中低山环绕,中部为东北向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南部以低丘为主,有山间小盆地。

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鹿回头角至榆林角,亚龙湾及湾内5个海岛沿岸。

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于泥质滩涂海湾和受潮汐影响的河口海岸。

气候

吉阳区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1至6月为东北季风期,6至12月为西南季风期,年平均气温25.4℃,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21.4℃,最热的六月份平均气温28.7℃,没有严重低温。降雨季节分布均匀,干湿季节明显。4至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雨量90%,11月至次年3月为干季。热带风暴或台风平均每年1至2次。年日照2539小时,年平均蒸发量2344mm,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长夏无冬,秋春相连,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干湿各半、雨骤旱酷,台风频繁,雨急风狂的特点。

2021年,吉阳区空气质量达标(AQI≤100)365天,空气质量达标率100%。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12微克每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24微克每立方米。

水文

河流

吉阳区有三亚东河、大茅河、抱坡溪、白水溪、亚龙湾、草蓬水、半岭水、腊尾山塘、五一水、中村水等10条河流。

大茅水发源于吉阳区北部与保亭县交界的甘什岭,流经镇区在榆林港流入南海,三亚东河流经荔枝沟。辖区地下水岩组厚度为30至90米,有三个含水层,红土坎至上新村一带,水层及水位埋藏深,富水性差;榆林到榆林潭一带,含水层较浅,厚度小,富水性较好。

海洋

吉阳区辖区海岸线总长度88.34千米,辖区海域从三亚小洲岛向东20米至竹湾东侧止,包括红沙港及青梅港内水域,海域面积801.45平方千米。珊瑚礁海岸主要分布在鹿回头角至榆林角,亚龙湾及湾内5个海岛沿岸。

土壤

吉阳区自然土壤以母岩母质类型较多,形成的土壤类型也较多,有6个土类,6个亚类,22个土属,42个土种,既有地带性土壤,也有非地带性土壤。

从整体分布情况看,土壤类型具有较明显的分布规律,从南至北依次分布着滨海沙土、燥红壤、砖红壤、赤红壤和山地黄壤。滨海沙土为滨海沉积物形成,土壤剖面不明显,质地偏沙,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低;燥红壤分布在荔枝沟一带,为滨海阶地浅海沉积的燥红壤,土层深厚,有明显的土壤剖面层次,土壤肥力较低;砖红壤分布在荔枝沟一带,土壤母质为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等风化物,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赤红壤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等风化物,主要分布在吉阳镇的部分山地;山地黄壤成土母质为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等风化物;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潮砂泥土和滨海沙土。

吉阳区红树林分布区域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潮砂泥土,以及一些水稻土和滨海砂土。

吉阳区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吉阳区主要矿产有铁矿、锰矿、磷矿等矿产资源。

铁矿资源

吉阳区铁矿资源主要位于田独村黄泥岭西北山麓,其矿石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赤铁矿,主矿体已开采完,深部尚有残余矿体,储量约90万吨;次矿体为盲矿,位于主矿体之旁侧埋深22米,储量40万吨。

位于田独村黄泥岭西北山麓的田独铁矿为中型铁矿床主矿体长66至195米,厚17米。次矿体为东西走向,倾向北,倾角70度,长63米最大垂直厚度76米,延伸172米。该矿区矿石品位高,杂质低,质量好,含铁53至58%。20世纪60年代已基本采完。

锰矿资源

吉阳区锰矿资源主要位于大茅磷矿区,储量100万吨,矿体一般长100至200米,最大900米,一般厚度1.5米,品位25.18%,最高45.96%,含杂质少。

磷矿资源

吉阳区磷矿资源主要位于中廖管理区,是海南省唯一的中型磷矿,储量C至D级929.5万吨,平均含五氧化二磷9.94%至17.60%,该矿区共有磷矿13层,其中具有工业价值的有3层,占矿区总储量93%以上,主矿层分布于中和岭块段,长600至1400米,延伸115至400米,厚2.5米,含磷品位13.1%至17.66%。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

吉阳区森林面积31万亩,覆盖率达69.5%。境内有三亚大东海火岭猕猴保护区、三亚六道综合生态保护区等6个自然保护区。

吉阳区的主要植物有小叶榄仁、重阳木、椰子、玫瑰、朱蕉、萝蜜、榴莲蜜、杨桃树、人参果、石榴、莲雾、玫瑰、小叶龙船、朱蕉等。

动物资源

吉阳区野生动物资源较丰富,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吉阳区内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多达200余种,其中兽类50种,鸟类16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孔雀雉、海南山鹧鸪、白鹇、背八色鸫、黄嘴白鹭、穿山甲、猕猴、水鹿、黑熊、小灵猫、水獭、海南兔等。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吉阳区耕地总面积1565公顷,其中,水田面积957公顷、旱田面积274公顷、旱地面积334公顷。共有山林面积2.49万亩,其中公益林面积2.3万亩,商品林1942.82亩。

水资源

2018年,吉阳区有颂和、三浓、内村、渣平等水库25宗。其中,小一型水库3宗(颂和、三浓、草蓬),小二型水库14宗(其中内村、六道两宗水库于2018年6月经区政府同意进行报废,并于2018年7月13日移交军方),总库容185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23.93公顷;响土、渣恶、抱坡、山溪、多泥、山尾、临春、三汤等8个山塘,总库容38.8万立方米。

吉阳区经济

综述

2021年,吉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68亿元,占全市比重36.5%、增长1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产值12.45亿元,同比增长2.8%;第二产业产值41.01亿元,同比下降8.5%;第三产业产值251.23亿元,同比增长15.3%,拉动全区经济增长12.2个百分点,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111.4%,产业结构占比为4.1:13.5:82.5。从行业看,第三产业是拉动经济较快增长的行业,其中批发零售业和其他服务业占主导,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53.4%和24.9%。

2021年,吉阳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14.95亿元,地方税收收入92.6亿元,同比增长24.4%,增收18.15亿元。全年共投入民生保障资金11.96亿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4.9%。其中:国防支出同比减少18.3%;教育支出同比增长3.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减少3.7%;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减少4.9%。

2021年,吉阳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3.2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96%,比2020年同比下降3.35%,比2019年同比增长14.72%。其中非房地产投资占全区总投资的34.95%,同比下降23.04%;房地产投资占全区总投资的65.05%,同比增长12.05%。从资金来源看,社会投资242.78亿元,占总投资的88.86%;政府投资30.45亿元,占比11.14%。

2021年,吉阳区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40877元,同比增长9.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695元,同比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34元,同比增长8.8%。

第一产业

2021年,吉阳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14%。其中:农业产值9.88亿元,同比增长20.14%;林业产值0.28亿元,同比增长59.23%,其中橡胶同比增长459.31%,是拉动农林牧渔业增长的主力;牧业产值1.02亿元,同比下降11.77%;渔业产值10.01亿元,同比增长3.46%;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0.76亿元,同比增长8.3%。水果同比下降17.18%,蔬菜同比下降8.36%,其中芒果占水果总产量94.4%,同比增长6.9%;总肉产量1239.43吨,同比下降6.61%,其中猪肉产量同比增长8.49%。重点农作物“三棵树”产量平稳增长,椰子、槟榔、橡胶分别同比增长2.3%、98.51%、37.21%。

第二产业

2021年,吉阳区工业增加值13.16亿元,同比增长11.3%,比前三季度下降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26.34%,比前三季度下降2.5个百分点,从主要产品产量看,规模以上工业中供水量984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0.95%;商品混凝土产量3704554.03立方米,同比增长18.59%。从能源消费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的综合能耗用电量为15674.8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9.24%;柴油1681.53吨,同比增长2.43%。全区建筑业增加值为27.95亿元,同比下降15%。

第三产业

2021年,吉阳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251.23亿元,同比增长15.3%,比前三季度下降0.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11.4%。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产值43.62亿元,占比14.3%,同比增长6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18.91亿元,占比6.2%,同比增长20.9%;房地产业产值58.1亿元,占比19.1%,同比增长10.5%;其他服务业产值77.12亿元,占比25.3%,同比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产值27.17亿元,占比8.9%,同比增长5.9%;金融业产值25.78亿元,占比8.5%,总比下降0.6%。全年网络零售额约为32.75亿元,占全市网络零售总额的40.9%,主要的实物行业为食品酒水、珠宝礼品和个护化妆。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约1.22亿元,占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的40.7%。

2021年,吉阳区接待游客917.68万人次,同比增长39.28%;总收入252.24亿元,同比增长65.53%。累计接待过夜游客732.10万人次,过夜游收入241.40亿元。其中博后村民宿共接待游客33.91万人次,营业收入5132.98万元。亚龙湾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173.8万人次,同比增长3.87%;千古情共接待游客226.5万人次,同比增长18.96%;鹿回头共接待游客68.2万人次,同比增长33.68%;游艇(游船)辖区内鸿洲、星华、半山半岛、游船中心总计出海155857艘次,接待游客1023636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6.24%和43.51%。

吉阳区风景名胜

吉阳区拥有三亚大东海旅游景区、亚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亚龙湾玫瑰谷、亚龙湾海底世界、鹿回头公园、千古情景区、凤凰岭景区、临春岭景区、落笔洞等一系列旅游资源。亚龙湾玫瑰风情小镇,中廖村、博后村等美丽乡村成为乡村旅游景区。

A级景区

名称

等级

地址

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

4A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

鹿回头风景区

鹿岭路

三亚大东海旅游区

3A

榆亚大道

三亚凤凰岭海誓山盟景区

龙岭路临村社区

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亚龙湾博后北路9号

亚龙湾海底世界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

参考资料:

乡村旅游点

名称

等级

地址

吉阳镇中廖村乡村旅游点(中廖村)

五椰

吉阳镇中廖村

亚龙湾民宿村乡村旅游点(博后村)

博后村

大茅远洋生态村(大茅村)

大茅村

亚龙农庄(南丁村)

三椰

南丁村

参考资料:

吉阳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吉阳镇:海南省三亚市下辖镇

  2012年12月24日,环境保护部授予吉阳镇2010—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吉阳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吉阳镇地图

导航去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吉阳镇
也叫吉阳的地方
吉阳区(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
吉阳镇(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