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

龙场镇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龙场

龙场是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管辖的镇,车牌贵E,长途区号0859,人口约3.40万,面积115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0个行政村(社区)

龙场镇概况

地名:龙场镇
隶属:贞丰县
行政级别:
区号:0859
车牌:贵E
邮编:562200
区划代码:522325101
身份证前6位:522325
面积:115平方公里
人口:3.40万人
人口密度:295人/平方公里

龙场镇位于贵州省贞丰县区西部十七公里处,关兴公路贯穿全境,素有贞丰“西大门”之称。东临旗上,南拥龙山山脉,西接兴仁县卡子,北连小屯、木桑,总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3.4万。

2019年7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同意调整龙场镇的行政区划,划出心安处社区、新童村、坪坝村、定塘村、围寨村、五里岗村。

龙场镇历史变迁

龙场驻地的变迁:

第一阶段

(明初至清初),历时三百余年,龙场原址位于今龙场西两公里处的簸箩冲(倮倮冲)。因此地地势低凹,常遭洪涝,遂于明末清初逐渐迁至东南面1公里处的下水桥处。至今在该处仍有龚家屋基、永兴寺、滥营盘、湖广大坡等地名称谓。在上水桥龙井的石壁上,于明万历二年,刻有“小兰亭”,是直隶永宁州知州。

第二阶段

(清初至嘉庆年间),历时一百七十余年。随着外省移民的不断涌入,人口的增加,常遭水患的簸箩冲已不宜居住,遂迁至下水桥。下水桥依山傍水,背靠栗山头,要势开阔。寨中有常年不枯的龙井河水,能满足人畜饮水和灌溉的需要,是宜居宜耕的理想之处。古关索岭至南笼(安龙)之驿道途经于此,军队、差役、商贾等过往频繁,为这里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里曾有贵州屯田时期较早的屯堡,修筑有坚固的石城墙,东西南北城门昼启夜闭,街道巷陌纵横,商号、作坊尽有。尤其是草鞋业还形成了专门的集市,至今仍有“草鞋街”的称谓。下水桥成了清初龙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人口繁衍,移民迁入,人口剧增,在其四周逐渐形成许多自然村落。特别是在其东面的黑杨大菁,居住人口陡增,形成最大最集中的新居民点。清嘉庆二年(公元1798年)正月,南笼布依族起义,相继攻克其首府南笼等府县。处于交通要道的下水桥几经蹂躏,破败不堪。经过清政府九个月的血腥镇压,平息了这场给当时生产力造成严重影响的南笼起义,清政府并将南笼府易名为兴义府。如今在许多前清的墓碑上,仍见关于“丁巳之乱”、“苗反”之记载。经过上述事变,龙场的中心逐渐从下水桥迁至黑杨大菁(今龙场老街上)。

第三阶段

从清嘉庆年间到20世纪90年代前的两百年间,龙场的发展并没有较大的变化。老百姓称龙场驻地为龙场街上,人口仅有三百余户。街道很少,以场坝为中心,东有狗市边,南有老菜园,西面是前街与后街汇合后的田坝街,北面是槟当坡脚的青杠林与竹子堡,居民住房多数是低矮的瓦房或茅草房,街道是尘土飞扬的砂石路或土路。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政策的落实,政府投入很大的资金,将原贯镇而过的贞卡公路改往南边的田畴中,形成了新的街道,即老百姓所称的“新马路”。2002年,高等级的关兴公路通车后,龙场镇有了便捷高效的对外通道,本地的煤炭资源得以源源不断输往外地,同时也给本地的居民带来很多的实惠,为龙场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近几年来,龙场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很快,随着附近移民和龙滩电站库区移民的迁入,在庙山坡脚已建成新的商贸区,在校场坝至里田龚氏祠堂门口的田畴中,已建成了长500余米的移民新区。如今龙场街上已和周围的新菜园、地市泊、下水桥、上水桥等村寨连成一体,已是街道纵横、商铺林立、高楼豪宅尽有,到处一派繁荣景象。

龙场镇历史古迹

一、武功将军墓

位于龙场校场坝移民新区处,系本镇旺族龚氏始祖龚著莲及夫人杨氏之合葬墓,原修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嘉庆二年时被南笼起义军捣毁,嘉庆十二年由其裔孙龚永年主持重建。其墓为四柱三碑牌楼式墓葬,中碑高160公分,宽75公分;左右碑高135公分,宽60公分;墓碑高260公分,通面宽273公分;墓围23米,封土高265公分;墓前20米处左右两边各立一根石华表,高480公分,为四棱挂斗式。墓中碑书“明世袭都指挥武功将军龚公著莲(母杨氏)之墓”。1987年,贞丰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龚著莲其人,是湖南省邵阳地区武岗市牛栏山黑石头人氏,元朝末年参加陈友谅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陈友谅战死后,龚著莲随上司傅友德归顺朱元璋。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帝国,朱元璋则剪除异己统一全国,遂决定出兵云南。公元1382年9月,明太祖朱元璋任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师步骑30万出征云南。大军由川入黔,经遵义、贵阳、安顺、关岭,越北盘江进驻贞丰龙场。龚著莲奉傅友德之命,屯兵戍守龙场,可扼控盘江八属一隅。傅友德平定云南后,明太祖朱元璋封傅友德为颖国公,龚著莲为武功将军,世袭都指挥,领命戍守屯田龙场,为龙场的最早创建成人。

二、定头城遗址

位于龙场东六公里处的定塘村,建于明天启六年(公元1622年),由普安(今盘县)监军副使朱家民督兵修筑,其目的为“宿兵卫民”。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赐邓嘉名“定边城”,后改为“定头城”。时城内军民杂外,农商并居,颇为繁荣。城垣周长2100米,用青石砌成,分东西南北四门;该城形状为梯形,西面城垣长约650米,东北两面城垣各长550米,城墙厚1500公分,残墙最高处4米,最低处1米以上,现仅存西门门拱,现仍有居民165户。清嘉庆二年(公元1798年),南笼起义军攻破城池而毁。城西门外有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的“万人坟”,墓碑上记述了破城时的腥风血雨;有当时龙场文人龚兴楚书撰的《七言》及《右调黄莺儿》“回忆严君独我忧,恨遭国难竟仙游,生前未尽承欢节,死后徒思燕冀谋,孺慕孤儿悲永诀,兴怀五父泪双流;艰辛备历天应眷,丧乱频临命莫由,失怙何依天罔极,称千无志赋同仇;情深手泽滋磋慨,目击尸堆起怨尤,芹藻幸扳孝五夜,佳城共建窕千秋,阴灵记后螽斯庆,咸仰蓬蒿万古留”。“兴难皆高堂,蛮烟起,贼势狂,定头城破实栽伤;检骨效荒,遗哀未亡,干戈殒命空惆怅;后发祥,清风明月,合墓永留芳”。

龙场镇地理位置

龙场镇位于贵州省贞丰市区西部十七公里处,关兴公路贯穿全境,素有贞丰“西大门”之称。东临旗上,南拥龙山山脉,西接兴仁市卡子,北连小屯、木桑,总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3.4万。

龙场古镇具有悠久历史,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督师三十万出征云南,以扫清元蒙残余势力——梁王。大军途经龙场时,按明洪武二年定制“每克一郡,则度地要害,驻兵戍守”。时龙场并非集镇,乃蛮荒之地,但其地势险要,是贵阳、安顺、关岭至南笼(安龙)的必经之道,也是珠江沿江而上北盘江渡口西进云南之要塞。傅友德遂命部属武功将军龚著莲屯兵戍守此地。随着明朝政权的不断巩固,遂从湖广、四川、陕西等地移民屯田,把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及文化不断引入该地。龙场逐渐形成集镇。

龙场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在贞丰县西部。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3万,其中布依、苗、回等民族占28.7%。辖1居委会、22村委会。1949年为龙场乡。1953年析设龙场、坡柳、三河、定塘乡。1958年撤乡建龙场公社。1984年改置龙场镇及定塘、三河、坡柳3乡。1992年3乡并入龙场镇。产茶叶。有中小学30所。镇人民政府驻地龙场,在珉谷镇西北17公里,前所坝子北部。人口近 2 000,有汉、布依、苗、仡佬、白、回等民族。海拔 1 280 米。昔以“辰”日赶场,故名。为县境第三大集市。卡子—白层公路经此。.

  2014年7月21日,龙场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定边城万人墓

  万人墓位于明定边城(今龙场镇定塘)遗址西门外150米处,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墓为石砌,封土高2米,周长19米。墓前有单檐硬山顶四柱三门牌楼式墓碑,主碑侧有耳碑四块,除右边最外侧的……

  定边城遗址

  定边城遗址位于贞丰县城西龙场镇大塘村后的台地上,面积0.19平方公里。据《兴义府志》记载:“明天启六年(1626)普安监军副使朱家民筑城于定头,宿兵以卫民”。明思宗朱由检赐名曰定边城,但当地……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龙场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龙场镇地图

导航去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
也叫龙场的地方
龙场镇(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
龙场镇(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
龙场镇(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
龙场街道(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
龙场乡(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
龙场镇(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
龙场镇(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