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区划

数据看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管辖的街道,车牌桂N,长途区号0777,人口约未知,面积未知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7个行政村(社区)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地名: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隶属:钦南区
行政级别:街道
区号:0777
车牌:桂N
邮编:535000
区划代码:450702401
身份证前6位:450702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广西钦州市南部沿海,辖区面积约152k㎡,主要规划建设石化产业园区、综合物流加工区、行政商务中心区和港口码头作业区等,内设有中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1996年6月,经广西区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开发区; 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简介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钦州市南部沿海,管辖面积约152平方公里,分为金谷工业园和金光工业园(包括 钦州保税港区)。1996年6月,开发区被设立为省级开发区。2000年,广西经济区域规划将钦州港定位临海工业港和广西大型临海工业园区。2008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钦州港设立中国第六个保税港区--钦州保税港区,成为中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2010年11月11日国务院批复省级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1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钦州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范围,开放岸线总长达到28.776千米,共98个泊位,使钦州港口岸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经过多年的开发 建设,开发区的发展优势得到不断体现。

区位优势独特

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北部湾湾顶,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区最近的出海口,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前沿阵地。

交通条件便利

开发区已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南北、钦防、六钦、崇钦等20多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海航干线均在钦交汇,距离南宁、北海机场也只有110公里,融入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半小时”经济圈,是广西沿海地区海陆交通枢纽。

建港资源优越

钦州港三面环山,南部向海,具有岸线长、航道深、港池宽、避风好、回淤少、腹地广、易开挖等自然特点,属天然深水良港,是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规划建设的“中国南方第二大港”。开发区拥有86多公里长的码头岸线,其中深水岸线54公里,可建1—30万吨级码头200多个,建成后可形成5亿吨以上的吞吐能力。

开发要素低廉

开发区是中国唯一沿海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区,开发成本低廉,政策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淡水资源充沛,环境容量大。可日供淡水120万吨,可连片开发的低矮贫瘠山地600多km2,地载力强,易平整,很适宜布局“前港后厂式”临海大工业。

近年来,开发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市委“建大港,兴产业,造新城,强科教,惠民生”发展方略,按照“高起点谋事、高效率办事、高质量成事”工作要求,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近五年来,开发区GDP、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港口吞吐量等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预计到“十二五”末,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800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超亿吨以上、财政收入突破150亿以上。

临海工业快速崛起

以石化、能源、造纸、物流加工、粮油加工为主的大型临海工业产业已经形成。建成投产了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金桂林浆纸一期项目、中粮大豆加工项目、钦州燃煤电厂、东油沥青、等近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产值超亿元的近20家,临海大工业产业集聚效应已经形成。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钦州港已于2006年列入全国区域性重要港口。已建成码头泊位4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0多个,港口吞吐能力7000多万吨,已建成10万吨级航道,正在建设30万吨级航道。开发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完善,日供水能力10万吨,建成四座110KV和220KV输变电工程,开通了勒沟作业区、鹰岭作业区和大大榄坪作业区等铁路支线。

今后,开发区将紧抓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良好机遇,以港口为依托加快工业发展,大力实施市委“一个目标”、“五大方略”、“十大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广西北部湾沿海核心工业区、全国一流开发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管理

计划编制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钦州港区)没有独立的计划编制,主要由钦州市计划委员会(下简称钦州市计委)根据上级计划部门和钦州市人民政府的规划,以及钦州港区提出的计划方案,经过调查研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深入讨论,广泛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反复修改,然后由钦州市计划委制订详细的计划(草案)[规划中有些内容分列港区指标],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讨论通过,然后按计划执行。计划的编制分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规划的内容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支、基本建设计划、商业和对外贸易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人口发展、人民生活等项指标等。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指导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钦州港区的规划编制主要从第八个五年时期起纳入钦州市规划之中。每个时期规划,钦州港区的主要规划指标有:

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钦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其中对钦州港经济开发区(下简称钦州港区)作了规划。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中,对区域发展布局提出“以主城区、港区为核心”,其中把钦州港区和钦州主城区作为构筑带动钦州经济起飞的两个核心区。规划中提出开发钦州港区产业带,建设完善城区至港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为临港工业配套的加工制造业、商贸物流业等。

发展布局中,规划钦州港区,包括金鼓江工业区和大榄坪工业区,重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港口物流,配套发展居住、商业、教育、文化,打造临海工业新城区。建设重点:港区统筹规划建设金鼓江工业区和大榄坪工业区,加大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推进力度,配套完善航道、码头、供电、供水、道路、通讯、文化、教育、居住、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规划”的工业发展重点以港区为龙头,利用港口和海洋优势条件突出石化、能源、林浆纸、粮油加工、冶金、船舶修造等临海重化工业。加快建设临海新兴工业、石油化工、能源工业、造纸工业、食品加工业、船舶修造、冶金工业。

码头岸线规划:钦州港拥有68.8公里长的码头岸线,其中深水岸线44.6公里,规划建设9个港区、12个作业区,可建1—30万吨级码头200多个,建成后可形成亿吨以上的吞吐能力。规划到2010年,钦州港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到23个,吞吐能力4 000万吨以上,货物吞吐量3 500万吨以上。建成钦州港10万吨级航道和金鼓江1-5万吨级航道;争取开工建设三墩至外海段15-20万吨级航道、三墩外港至外海段30万吨级航道。“十一五”期间,建设完善勒沟、果子山、鹰岭作业区,重点开发建设金鼓江、大榄坪、大榄坪南、三墩作业区,做好樟木环、观音堂作业区的前期开发研究。建成钦州港三期、四期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原油、液体化学品、煤炭等深水专业码头。

工业园区规划大型临海工业园,重点发展石化、能源、造纸、粮油加工、冶金、修造船等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业。金谷工业区,主要布局练油、乙烯、精细化工、能源、磷化工等大型重化工业项目;大榄坪工业区,主要布局造纸、机械制造、冶金及矿产加工等产业。大榄坪工业区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十一五”期间,建成投产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年加工1 000万吨苏丹原油为大头,加快推进对二甲苯、乙烯、碳四馏分深加工、丙烯及丁烯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项目建设,延长石化产业,拓展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初期投产燃煤电厂一期工程,开工二期工程;建成投产金桂浆?一期工程;扩大粮油加工生产能力,形成粮油食品加工基地和建设大型冶金工业基地等。

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明确了钦州港的供电、供水能力能满足城市发展和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需要。2010年钦州港吞吐能力达到4 000万吨以上。

计划执行

“十五” (2001—2005年)期间,钦州港经济开发区(下称钦州港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钦州港区生产总值达到9.5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49.2%;财政收入13 508万元,五年平均增长3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8.14亿元。

大型临海工业园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燃煤电厂等重大项目开工,东油沥青、广西木薯综合开发示范工程、大洋粮油加工等一批企业建成投产,金桂林浆纸一体化工程获国家核准,中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年加工1000万吨苏丹原油项目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商贸、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钦州港二期工程、3万吨级航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10万吨级航道,大型临海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城区的房地产开发搭建了城区框架,街道路网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2005年底,钦州港建成万吨级以上码头9个,年吞吐能力达到1 026万吨。

利用外资和出口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出口总额1 95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 242万美元,引进国内资金114.98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3.03倍、26.15倍和1.30倍。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 594.7元,五年增长1.48倍。拆迁农户生活保障进一步加强,农民转产造业得到培训和逐步落实。

“十一五” (2006—2010年)期间。2010年钦州港区生产总值达到102.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44.94%;财政收入27.12亿元,五年平均增长87.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03.7亿元,是“十五”累计完成投资的10.46倍,五年平均增长54.21%。

大型临海工业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建成钦州燃煤电厂一期、中石油一期1000万吨炼油项目、金桂浆纸一体化一期工程、中石油大型原油储备库一期420万方库区等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中粮120万吨大豆加工、石化产业园热电联供等一批项目。2010年,钦州港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88.2亿元,“十一五”期间,钦州港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产43.96%,比“十五”高出37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30万吨级航道和油码头、金鼓江航道、14个10万吨级泊位,建成10万吨级航道和8个5—10万吨级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 887万吨(其中集中箱75万TEU)。2010年,钦州港己建成万吨级伯位15个,其中10万吨级泊位4个,年吞吐能力达到5 936万吨,5年增4.7倍。期间,30万吨级航道及码头已开工建设,10个10万吨级泊位正在建设中。钦州港已开通每周5班至香港以及至广州、深圳、泉州等地的定期班轮;开通钦州至天津的南北航线、钦州港至越南海防、钦州港至台北的班轮,提升钦州综合竞争力。是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钦州港口岸扩大开放范围,同意西港和中港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扩大开放岸线28.776公里,共98个泊位。钦州港已跨进大型港口行列,已成为全国地区性重要港口。

“十一五”期间,钦州港园区配套设施建成了工业区路网等一批重点产业园区配套设施,钦州港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新增园区日供水能力5万吨,新增园区路网110公里;建成园区亮化绿化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港区的城区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2010年,钦州港区建成面积27.6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2平方米,自来水供水能力达10万吨/日,垃圾清运能力50吨/日。

利用外资和出口规模逐步扩大,2010年进口总额7.6862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103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38.87倍和5.71倍。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950元,五年增长1.66倍。拆迁农户生活保障进一步加强,农民转产造业得到培训和逐步落实。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行政管理

1997年,成立钦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钦州港分局,是钦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派出机构,负责组织实施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的工商行政管理工作。1998年,有管理人员14人。2001年,工商机构改革,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代管的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及其主办、联办的各类市场移交当地政府,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脱钩。是年,钦州市工商局钦州港分局在编公务员8人。2002年,分局内设机构更为政秘科、监管与执法股、登记注册股3个科股。至2010年,在编人员11人。分局内设人秘股、登记注册股、监管与执法股3个职能股室。

1997年以前工商登记由钦南区工商行政管理辖。1998年,钦州港登记在册的工商户103户,私营企业3家。2000年,有个体工商户355户,工业企业20户,从业人员589人(其中个体户441人,企业户148人),注册资金1 521.6万元(其中个体户224万元,企业户1 297.6万元)。其中从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的个体工商户占总数的80%,服务业占16%,制造业占4%。2002年12月底,工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475户,私营企业22户。比2000年新增个体户120户,企业户21户。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562人,比2000年增加121人,企业从业人员421人。注册资金达4 707.23万元,其中个体户286.73万元,企业户4 420.5万元。

2003—2009年,钦州港个体经济呈直线发展趋势,其主要是港区的商业网点由起初钦州港市场周边的商业逐渐向四面扩展。随着港区城区的框架拉大,房地产开发所建的铺面、步行街、地下商场、居民永久房的回建等,各项商业的门面由钦州港市场为中心向钦州港大道、兴港路、逸仙路、勒沟西大街临街延申,以及向东港区片发展。7年间新增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共1505户,平均年增215户,其中2008、2009年新增数额最大,分别为776户和305户,后两年新增户数是前5年的2.55倍;新增私营企业493户,平均年增70多户,2008和2009年新增最多,其中2009年新增277户,是2003—2007年5年新增总和的2.43倍。2009年钦州港区个体工商户已发展到1 920户,从业人员发展到3 126人,注册资金达到4 927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277户,注册资金达到35 075万元,投资人数达到432人,从业人员达到2 545人。

2010年5月,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 989户(新发展154户),从业人员3 109人,注册资金达5 720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323户(新发展40户),注册资金达41 501万元。是年底,钦州港区的个体工商已户发展到2 006户,本年度发展了359户,比上年增长22%,从业人员发展到3 917人,比上年增长38%,注册资金达到6 699万元,比上年增长36%;私营企业发展到348户,其中,当年新发展 72户,比上年 增长26%,注册资金达到44 329万元,其中新增注册资金8 264万元,同比增长26%,从业人员达到2 536人,比上年增长28%。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技术研究

政府科研职能机构

1994年5月,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辖社会工作局,下设科教文卫体科。局设1名副局长分管教育,科设科长1人,办事员2人,主持科技日常工作。

工厂企业科研小组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有工厂企业24个,已建立科研小组的单位24个,占工厂企业总数的100%。

科技活动开展

农业科技活动

60—70年代,电影放映队在放映主片前,先放映科教片或用幻灯机放映科教知识,传播科学枝术。80—90年代,农民技术学校,举办各种农村实用技术班,向农民传授科学种田、种果、种蔗,科学养鸡、养鸭、养猪、养虾、养鱼等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听课学习,一般缺什么学什么,干什么学什么。1995—1997年间,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管委社会工作局,专门从湛江水产学校聘请养虾专家给农民讲授对虾养殖技术。1980—2000年,共计举办各种农村种养实用技术培训班160多期,接受技术培训的农民1.6万人次。2000年以后,以开展科技集市、“三下乡”、农民转产造业等科技培训活动。2007年,科技活动周和活动月间,举办科技集市1次,开展科普行动1次,举办各种科学知识讲座和培训班6期,开展科技下乡活动3次,参与活动的人达5 000多人次;悬挂横幅12幅,发放宣传资料300多份,张贴标语300多份,印发科技资料3 000多份,为群众提供技术咨询2 500多人次。

2008—2010年,农业科技活动围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共计举办各种科学知识讲座和培训班20期,参与活动的人数达15 000多人次,其中,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接受技术培训的农民达1 298人,有658人获得技术证书。印发科普资料10 000多份。

青少年科技活动

共和国成立后,中小学结合自然、科学技术学科教学,组织自然、生物、物理、化学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活动。60年代,学校建立气候观测点,组织学生小组开展观测天文、气候、记载每天气候的变化、预测风级等活动。70—80年代,利用学农基地,开展种植、养殖等科普活动。1988年,建立科普实验基地6个,兴趣小组75个,参加活动的少年儿童达600人次。90年代以保护地球、爱护家园、卫护生态的科普活动。1997年,开展爱我家乡、爱我校园的科普小论文竞赛活动,参赛作文达1 000多份。2000年以后,组织青少年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小发明,玩具装拼,标本收集,模型制作等活动,参与的学生达2 000多人次。2008年,以地震知识为主题,组织青少年,观看地震知识专片,学习地震防护知识,进行防震疏散演练等活动,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达3 679人次。2010年,组织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美我校园等义务植树种花、平安行动、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海洋知识进校园等科活动,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达40 071多人次。

工厂企业科技活动

工厂企业主要围绕本单位开展科学技术攻关、技术改造,减负节能,提高生产效率等有关的科学技术革新活动。

2007年,国投钦州电厂投产以来,该厂的管理技术人员为改进传统的燃油油枪点火技术进行了技术改造攻关,经过技术人员的反复研讨和充分的论证,提出了“等离子点火装置与大型的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及超临界锅炉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三者结合的技术”。经过充分的准备并投入应用取得成功,实现了全过程无油吹管锅炉冷炉无油点火的点火技术。该项技术在广西区仍属首例,也是填补了国内一项节能空白。2009年始,又对1号机组进行凝结水泵变频改造。

2009年始,东方资源(钦州)有限公司对16 500KVA矿热式电炉进行全封闭回收煤气改造,一期工程建设直径2.5米×36米干燥窑一台,同时改造两台1.65万千伏安电炉,二期工程建设一台36平方米烧结机,技改项目建成后,60万吨烧结机是国内最大规模,其合金生产的规模将进入全国铁合金前20名以内,项目年产值8.5亿元。

中国寰球钦州港设备制造分公司,在承接中石油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气体分馏装置丙烯塔制作任务时,该公司有关科技人员认真编制可行的制造、检测、热处理、分段运输等环节的施工方案,严格执行关键控制点,切实落实质量控制。在制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应的领料程序进行焊条焊丝的烘烤发放领取,专职焊接工程师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检查焊缝,与焊工们一起探讨如何解决焊接中出现的难题,确保焊接质量全部达到焊接工艺评定要求。

2010年,中石油、燃煤电厂等3家企业参加广西科技活动周活动,展示和推介科普建设成果。

技术人员职称评审

1998—2010年,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共计1 350人次,其中评定初级职称1 250人次,上送评审高中级职称100多人。2010年,签发聘用中小学专业教学人员278人,其中高级1人,中级128人,初级149人。

科技成果推广

共和国成立后,科学技术逐步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在今钦州港经技术济开发区管辖内主要推广应用的项目有:

农业科技成果

推广绿肥 60—70年代,农田推广绿肥种植,取得很好的效益。1965—1972年今辖区推广种植绿肥(苕子、紫云英、田菁)共计14 400多亩,在水稻秋收前播种,次年春耕以绿肥压青沤田,肥效高,产量好,据现场调查,一般每亩稻田压苕子1 000公斤可增产稻谷50公斤,压紫云英1 000公斤可增产稻谷43.5公斤,压田菁1 000公斤可增产稻谷30公斤。

推广良种民国时期,以胶占、茅禾、铁锤为水稻当家品种。共和国成立初期,积极引进田鸡谷、六十日早、捣华占、矮仔占、水芽占、太白占,以田鸡谷、矮仔占为当家品种。到60年代初,溪南矮代替了晚造田鸡谷,陆财、珍珠矮代替了所有的早造品种,水稻产量持续上升。1978年推广种植“桂朝2号”,每亩比珍珠矮增产10%。1979年种植“桂朝2号”8 300亩,获得有史以来的大丰收。1984年推广种植水稻优良品种“双桂35号”,1987年后,推广种植水稻品种“特青”、“七桂早”、“青桂3号”、“竹选25号”等,比常规品种每亩增产40公斤。90年代之后,早晚两造均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粮食亩产持续攀高,一般亩产比常规品种增产250—300公斤。期间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有搏优64、搏优桂68、搏优桂968等。二十一世纪,推广水稻优良品种主要有Y两优1号、搏优253、搏优781等。2010年,推广的水稻品种有博优8305和航天育种优质超级稻—培杂泰丰等。

推广沼气 90年代初期,推广利用沼气,农民建沼气池,财政每个给予600元的扶持。期间,辖区共建沼气池200多个。投入使用后,烧水、煮饭、照明全部使用沼气。今沼气仍大力推广使用。

渔业成果推广

推广人工养殖泥蚶、文蛤钦州港港湾的海水咸度和气温适合泥蚶、文蛤的生长,但过去没人工养殖。1986年县级市科委收集泥蚶苗进行人工养殖试验,并获成功,平均亩产1 000公斤,每亩产值达4 000元。1990年后,港湾海滩涂人工放养泥蚶、文蛤600多亩。2010年,仍有人工放养文蛤。

推广人工养殖牡蛎 60年代以人工投石养殖牡蛎,80年代后期至90年,大力推广人工插养大蚝,1995年,辖区大蚝插养面积达2 000亩,插养大蚝平均亩产比投石养殖亩产从25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从90年代后期开始,推广吊养大蚝,初时,以吊养蚝柱,选择蚝柱附着较多的小蚝的蚝柱吊养,以后以吊养串蚝为主,即收集散装的小蚝壳或把附在蚝柱的蚝除下,用一条1米多长的胶丝绳,用水泥浆同时把一对蚝对称粘在胶丝绳上,一般每串粘20只,待水泥结固后移吊于蚝排上,每平方米水体吊养40串蚝。大蚝吊养又比插养可提前1-2年收获,且产量比插养增收,平均亩产18吨,一般吊养蚝柱比滩涂插养产量提高2倍。2010年人工吊养大蚝排约1 000多亩。

推广种苗繁殖民国时期,海水养鱼养虾都是鱼蕴式养殖,以采天然苗为主。天然苗直沿用至70年代中期。1977年,钦县水产局在湛江水产专科学校吴琴瑟老师的指导下,在果子山进行人工培育虾苗试验获得成功。之后,对虾养殖种苗均以人工繁殖为主。90年代后期,今港区尖岭脚建有虾苗繁殖场1个,年可培育虾苗近百万尾,可供本港区及周边养虾专业户养殖虾苗。

推广对虾高产养殖技术助氧高密度养殖,推广打氧后,每亩可投放苗种10 000尾。每亩虾塘可比常规投养多投放5 000尾,可增收200—300公斤。高位池养虾技术,平均亩产达500公斤,产量比常规平塘养殖提高1倍。

工业成果推广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国投钦州燃煤电厂,原先采用传统的燃油油枪进行点火技术。该厂管理技术人员经过充分论证和准备,采用等离子点火装置与大型的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及超临界锅炉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三者结合的技术,实现了全过程无油吹管,实现了锅炉冷炉无油点火(属广西区首例,填补了国内一项节能空白)。采用此项新技术,每年可节约燃油3 000吨以上(折算成标煤9千到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00吨左右。仅此项技术每年可节省成本约1 015万元。2009年,还对1号机组进行凝结水泵变频改造,改造后,平均节电率46%,大大降低了电厂的自用电能耗,每年可节约500万度电(折算成标煤1 500万吨,间接可以减少排放二氧化硫30到40吨,烟气总除尘率在99.8%以上,脱硫效率在93%以上)。

东方资源(钦州)有限公司,2009年始,投入1.2亿元进行技术改造项目,对16 500KVA矿热式电炉进行全封闭回收煤气改造,同时建设2×36平方米的2套锰矿烧结生产线。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建设直径2.5米×36米干燥窑一台,年产干燥锰矿9.9万吨;同时改造两台1.65万千伏安电炉,年产高炉锰铁7万吨。二期工程建设一台36平方米烧结机,年处理锰烧结矿30万吨。同时,项目建成的电炉二次回收利用电炉煤气7 716万N立方米,每年使用回收的煤气可节约2.3万吨标准煤,节约电耗2?000万度,打造了低碳经济。

推广高端环保产品技术金桂林浆纸项目设计应用的乐美罐(LAMICAN)圆形纸制液态无菌管装系统液体包装系统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是金光集团APP于2007年收购的LAMICAN OY公司专利产品,乐美罐为无棱圆罐形,与传统的利乐包不同,其强度更高、更耐压、手感舒服,且是世界上唯一可放入微波炉加热的常温饮料无菌包装形式,是更新、科技含量更高的液态包装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乳品、果汁、饮用水、冰茶、冰咖啡、酸乳酪、果酱等的包装。与金属包装方式相比较,还具有环保、可回收、拉罐轻便、存储和运输节省空间等优点。

千万吨炼油项目应用技术工程采用世界先进的全加氢型工艺流程,主要工艺技术从美国VOP、CDTECH及DOW化学等公司引进;污水处理技术从法国得利满公司引进。生产油品质量全部达到欧III标准,部分达到欧IV标准;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污水回用率达到70%以上;清洁生产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炼油新工艺中石油千万吨炼油项目采用最新炼油工艺技术,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装置加工和油品储运过程控制全部采用集散型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水平达到国外石化企业的先进水平;通过推行使用实时及历史数据库系统、综合实验室信息系统、物料平衡软件和计划优化排产软件、同步实施ERP系统,实现了生产、化验、产品销售、物质供应等全过程实时管理,达到了信息高度集成化。

蜡油加氢裂化反应器装置中国石油广西石化(下简称中石化)220万吨/年蜡油加氢裂化反应器,是中石化1 000万吨/年炼油工程制造周期最长的关键设备,是蜡油加氢裂化装置的核心设备,制造周期长达22个月,由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自行设计,整体制造。由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运抵施工现场。该反应器长48.5米,外径5.372米,壁厚0.286米,壳体重1 550吨,加上内衬和吊装附件后总量达1 759吨,是世界上整体出厂和整体运输最重的单件炼油设备,也是迄今为止练油化工行业世界最大的加氢反应器。

气体分馏装置中国寰球钦州港设备制造分公司制作的两台丙烯塔是中石油广西石化千万吨炼油项目气体分馏装置中的重要超大型塔器。其中,丙烯塔-1和丙烯塔-2直径均为6米,长67米,重量分别为771吨和780吨,其容器壁度厚达56mm,制造工艺要求高,焊接难度大,内件数量多,需安装塔盘就有200层,属于上资质的项目。

渣油减粘装置广西东油沥青有限公司,引进使用渣油减粘装置。使用这套装置之后,改变了以往用柴油调和渣油生产清油的传统生产工艺。通过对渣油进行深加工,直接降低渣油的粘度,既可以生产出市场效益良好的清制油,又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环保成本,延长了产业链,为企业带来了双收益。

冶炼应用技术钦州永盛锰业有限公司2台1.25万KVA电炉,设备采用全封闭、湿法除尘煤气回收技术,锰硅合金炉渣采用水淬法,可为水泥厂提供制造原料;配料采用“PCC”电脑程控,具有计量正确,劳动强度低等优点;炉前开堵眼全部采用全自动开堵眼机。

码头沉箱应用技术钦州港二期码头建设,应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01的“可移动筒型基础支承框架的抛石基床整平平台”技术成果。该平台主要是由圆筒型支承基础,基础上设置支承立柱,立柱间设桁架组成的框架所构成。其特征是支承基础采用有顶无底的圆柱型筒体,其顶盖上开设带开关阀的连通管,立柱上设有与框架联接的紧固栓并配置升降拉索,在框架下部纵向齿轮导轨上设有横向刮刀梁。本实用新型抗风浪能力、对水深适应能力强,可气浮移动,造价、运营费用低等特点。

2010年上半年,由中交四航局钦州港项目部预制和安装的圆筒沉箱,每个高18.6米,直径19米,重约1 900吨。此次安装的泊位为大榄坪3#-8#、12#-13#和天盛10万吨级码头,共制作的圆筒沉箱共131件,无论构件体积、重量和预制数量均创历史之最。是年底12月9日凌晨2时,成功浇筑的钦州港30万吨石油减载平台码头工程的首个圆筒,该圆筒高29.5米、直径20米、重3 550吨,是中国最高、最重的圆筒。钦州港30万吨石油减载平台码头工程项目需要浇筑的特大圆筒18个。

获奖科研成果

2003年,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社会工作局“广西钦州科技信息网建设及推广应用”,获钦州市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国投钦州发电有限公司完成的“等离子点火及配套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科技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一项节能技术空白,荣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广西钦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中信大锰(钦州)新材料有限公司“铬粉矿冷压球团技术研究”,荣获钦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

教育行政

今钦州港辖区的教育,在民国时期,由钦县教育局管理。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994年由钦州县(后改县级钦州市)教育局管理。1994年7月—1996年6月由钦南区教育局管理。1996年7月,钦州港辖区教育由钦南区移交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管理。2009年,局设2名副局长分管科教文卫体科,设科长1人,办事员2人,2010年办事员增至4人,分管领导设置不变。

教育事业

幼儿教育

1958年“大跃进” 时期,今辖区内各生产队纷纷兴办幼儿园(含托儿所),当时有50多个生产队办幼儿园(托儿所)50所,但办班时间不长。

1989年起,辖区各小学开始在全日制小学附设学前教育,招收5—6周岁学龄前儿童读学前班,1990年学前班人数276人,入学人数占5—6周岁总人数的76%。此后,小学附设学前教育步入常规发展。至1998年秋,学校附设学前教育12班,学前班人数达326人,占5-6周岁儿童总人数的88%。1999年9月,第一间私立幼儿园“海天幼儿园” 在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生活启动区成立,尔后,仙岛幼儿园等私立幼儿园相继开办,幼儿园招收3—5周岁儿童入园,在私立幼儿园迅速发展的同时,公立学校也附设单院独门的幼儿园,至2005年,开发区共有幼儿园3所,入园幼儿312人,有幼师保育员共19人。其中有私立幼儿园2所,公立学校附设1所。幼儿入园人数由1999年的43人至2005年增加到312人;1999年4—5岁幼儿入园率占幼儿人数的7.16%,至2005年增到52%。

2006年,钦州港经济开发区(下称钦州港区)对私立幼儿园进行了整顿,对不具备办园条件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进行关闭停办,同时加大公立小学附设幼儿园的经费投入。2005—2007年,钦州港区财政先后投入80多万元,增加各小学幼儿教育的设施(含教学、活动、休息等设施)。2008年,钦州港区管委在回建东港区农民回建房时,配套建设幼儿园,划出10套回建房作为幼儿教育室场,同时投入10万元安装铁皮凉棚250平方米、购置大中型滑梯2套、大蹦床1张、大转台1架、床、被及幼儿生活设施等。2010年,开发区有7所小学附设学前教育,学前教学班13班644人,学前教育入学儿童占5-6周岁儿童98%以上;有幼儿园8所,幼儿班41班,幼儿1 358人,其中私立5所,入园749人,全日制小学附设3所,入园609人,2010年,钦州港区3—5周岁儿童在院人数达1 358人,在园幼儿既有本地籍,也有外来务工者子女。其中,辖区户口幼儿入园(入托)率占3-5周岁幼儿的85%左右。2010年,有学前班教师20人,幼儿教师(含保育员)69 人。

小学教育

1949年底有小学2所,共和国成立后,乡公所相继兴办小学,小学一般设在乡公所所在地,小学名称基本上和乡公所名称或村名称一致。1950年—1953年间,先后兴建鸡墩头小学(1950年)、大坑小学(1951年)、果子山小学(1952年)、金鼓小学(1953年)。至此,今钦州港辖区有小学6所。兴办初期均为初级小学,直至60年代初期有5所小学完善为高完小。1964年,贯彻中央提出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兴办半日制耕读班,亚路江小学就成立于此时期。至1964年钦州港辖区内小学增到7所(其中大坑小学改为鹿耳环小学办学点)。1994年7月,设立钦州港区中心小学,撤亚路江小学并入钦州港区中心小学。1995年大坑小学成为独立高完小,至此,港区高完小为7所。2005年,钦州港区中山小学更名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水井坑小学更名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第二小学、?子山小学更名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第三小学;2007年,金鼓小学更名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第四小学、鸡墩头小学更名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第五小学、鹿耳环小学更名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第六小学、大坑小学更名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第七小学,至此,港区小学统一按自然数列排列称呼,按城区中心区一小起向各社区顺沿先近后远设称至七小。2010年12月,钦州港经济开发区提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各小学又按原来“第几”小学更名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几”小学称谓。

教育发展

共和国成立后,农会接管小学,同时以行政村(乡公所)兴建小学,1952年秋接管学校改为公办,1953年,辖区内有小学6所,学生384人,教师23人。在此期间,学习苏联的教育管理制度,试行五年一贯制,推行课堂教学的五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新知、布置作业)。1955年,小学实施教育部公布的《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1956年,学生成绩记分采用苏联的五分制,取消传统的100分制。1958年,在“大跃进”影响下,师生参加深翻改土、大炼钢铁等劳动,以生产劳动代替教学,教学活动无法正常。1964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辖区学校从6所发展到7所,班级发展到35班385人。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受到严重冲击,师生外出串连,学校停课,部分教师被抽斗,学校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春,中共中央发出各地小学春节后一律复课的《通知》,小学开始“复课闹革命”。小学课本被取消,用《毛主席语录》代替课本,教师上课教读“语录”,学生学“语录”,背诵“语录”,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69年春,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所有农村小学公办教师回到原籍(大队)由贫下中农重新录用,安排工作,入选者继续任教,由大队或生产队记劳动工分,国家不再发工资;落选者,参加生产队劳动生产。这种混乱状况,至1969年秋才得予纠正。1969年10月,撤销“公办小学下放大队办”的做法,公办教师又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调配任用,恢复国家发工资。1970年,在“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影响下,有6所小学附设初中班,抽调小学骨干教师担当初中任课,削弱了小学教学质量。1973年—1976年,学校取“开门办学走向社会”之法,取消入学考试制度,取消“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批判“智育第一”、“分数挂帅”,教学秩序仍处于混乱状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教学秩序逐步恢复正常。1980年,贯彻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和根据自治区“压缩初中,加强小学”的指示精神,对中小学布局作了调整。西港区片把小学附设初中班合并在亚路江小学,东港区片把小学附设初中班合并在鸡墩头小学。原来从小学抽调到初中任教的教师大部分回到小学任教,提高了小教师队伍整体水平。1983年,小学附设初中班与小学完全脱离。

1983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要求全国各地努力抓好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的“四率”工作。从1983年起,各村委、学校认真抓好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在办好全日制班级的基础上,办复式班,早、午、晚班。1986年11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钦州地区行署组织检查验收,确认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当时为县级钦州市辖)。1994年7月,成立钦州港区中心小学,负责管理三所小学的教学业务。1996年7月,学校正式移交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管理(东港区片4所小学2006年移交)。1997年“两基”巩固工作再度经自治区和国家检查验收,已达国务院颁布的标准要求,当年钦州港区“两基”达标的指标是:入学率达96%,巩固率达97%,毕业率达90%,普及率达95%。

2000年以后,随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增加,学校生源也不断发展和壮大,班级不断扩充,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每学期均按100至200人数量递增。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2008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免除杂费、免费教科书,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钦州港区小学教育实现了农村与城市、本辖区和辖区外的学生同等待遇,不再另行收取转学费或择校费。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不断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教学设施,改善教育环境,大力引进师资,满足小学发展需求。2010年,辖区有小学教学班71班,学生3 205人,教师295人。

中学教育

1970年,在“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指令鼓动下,中学发展骤然增加,此时,今辖区6所小学先后附设了初中班,1972年,有附设初中班7班,在校学生206人。初中教师全部由回乡知识青年或小学教师担任。因教师专业水平低,附中教学质量每况愈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从实际出发调整中学布局,改办联中,裁减附中。1980年,西港区片保留亚路江小学附中点,东港区片保留鸡墩头附中点,其余小学附中班全部撤销。1983年秋季学期起,小学附设初中班与小学完全脱离。至此,1983年9月-1994年6月,辖区内没有中学办学点。

1994年7月,成立钦州港区中学。开办初期招收港区3所小学的小学毕业生182人,开设初一年级3个班,有教职员工12人。后续年招生续年升级,至1996年秋,有初中3个年级共9班,共有学生555人。其中初一 3班182人,初二 4班233人,初三 2班130人。有教职员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1997年秋,开始招收?一新生,主要是本校初中毕业生升上就读,至1999年秋,钦州港区中学已成为一所高完中,全校有教学班13班,学生802 人。其中初中9班559人,高中4班243人。有教职员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钦州港区中学除招收本辖区学生外,还招收港区周边、市内生源及外来务工子女就读。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央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全部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2008年起全部免除初中阶段学生的杂费、免费教科书,对贫困寄宿生实行生活补助(简称“两免一补)。2009年秋季学期起,户籍所在地属钦州港区的高中生,全部免除高中教育阶段的学费,教育经费全部由钦州港经济开发区本级财政支付。2010年,港区拨款27.61万元,资助225名钦州港籍的学生就读港区中学;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经费11.38万元,补助困难学生186人;4万元补助困难高中生80人次。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不断加大中学教育经费投入,增加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引进人才。中学成立16年,培养初中毕业生14届共2 941人,培养高中毕业生11届共958人。据不完全统计,港区中学成立以来,考上大专院校的有348人,考上中专的有1 000多人,其中,2010年高考,考上本科11人,大专45人,大学升学率达83.6%,同比增长20%。2010年,全校有班级24班,学生1 250人。其中初中18班906人,高中6班344人。有教职员工113人。其中公办教师89人,公办职工4人,临聘职工20人。

成人教育

扫盲、文化夜校

今钦州港区成人教育的兴起始于50年代,1958年农业“大跃进”,随之业余教育也“大跃进”。乡村、田头、路口、渡口都设文化岗和监督站,凡路过的农民群众都要认字,会读的放行,不会读的教会了才放行。并规定人人自备小黑板随身携带,且黑板上写上字,以备检查或经过设岗站时需念字方可通过。一时间,无论识字与否,男女老少人人都背带或担挑随带小黑板。晚上办夜校,没文化的都要上夜校,夜校班主要学识字、学文化,学算数或学珠算,夜校还安排教唱歌,以唱《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之类的革命歌曲。当年,辖区办夜校班有30多条村,参加扫盲班学员600多人,业余小学班学员100多人,一时间宣布“脱盲”,并成为“无盲”大队。

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上夜校一度停办。1960年以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生产有了回升,各大队、生产队也续暂恢复了夜校(又称“政治文化技术学校”,后改称“红专学校”)。夜校开设政治文化技术和算术两科,吸收已脱盲的农民为学员。通过学习达到高小水平的算毕业。采取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农忙少学,农闲多学;晴天少学,雨天多学。教师多由小学教师兼任,也有由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社会青年或队干兼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政治文化技术学校改为政治夜校,每个生产队均设有,夜校以读报纸文件之类的材料等。文革“大串连”和“武斗”期间,政治夜校一度停办。70年代初,推广学习犀牛脚公社岭脚大队政治文化夜校后,1976年各队又恢复办夜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1979年6月,县一级成立了工农业余教育领导机构,公社中心校分工一名副校长专管业余教育工作,各大队同时也成立了业余教育领导小组。从此,业余教育工作得以健康发展。今辖区各大队均开设业余初小班(扫盲班)、业余高小班或在小学附设简易班。1980年,今辖区各大队参加业余教育的学习人数有 1 280人,其中12—45周岁的385人,已脱盲和非文盲1 024人,占80%,基本完成扫盲任务。1985年3月,业余教育机构更名,大队业余教育领导小组改为成人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5—7人组成,由村主任担任组长,小学校长担任副组长,领导成员由专兼职教师和村农技员组成。大队成立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学校。成技校配备专兼职教师,文化教师以社会青年和小学教师兼职为主,实用技术教师则以聘请具有经验的有关人员。成人教育工作从重点抓扫盲转向抓业余高小(脱盲巩固)、业余初中和农民技术教育。1990年,举办扫盲班6班,学员143人;业余高小、初中班共10班,学员267人;举办各种技术班48期,参加学习2 688人次。成人教育专兼职教师36人。

文化技术教育

1995年后,成人教育重点转向农民实用技术教育,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缺什么学什么,干什么学什么。成技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农事季节编印实用技术资料发至学员。编写的实用技术教材有:《对虾养殖》、《青蟹养殖》、《网箱养鱼技术》、《海哲加工》、《科学养猪》、《群鸡的饲养》、《海鸭的喂养》、《果树的栽培》等。成技校根据生产季节安排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安排8—12期不等,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参加所需的培训班。1995年5月,开发区管委专门从湛江请来对虾养殖专家为养虾专业户传授对虾的养殖方法。1995—2000年间,钦州港区及各村委共计举办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68期,参加培训人员28 080人次。

岗前技术培训

2001年以后,钦州港区的成人教 育转向转产造业及职前培训为主。2006年11月,港区管委设立了成人教育培训中心,为开发区失地农民进行转产造业培训和为港区各企业进行上岗前的各种培训。2008—2009年9月,共举办各种职前培训班共24期,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回乡青年、反乡农民工共957人,培训经考试合格743人,已发给合格证书的443人。其中:维修电工3期108人,叉车3期115人,铲车2期90人,计算机操作员9期209人,汽车驾驶2期125人,厨师、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绿化保洁员、保安员各一期,培训人员分别为43、35、41、143、48人。师资来源:根据培训内容,从北部湾职业学校、钦州市技工学校、机电工程学校、港口集团等聘请专业技术教师或技师讲课。办学经费由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或钦州港区本级财政补助资金解决。2008年,支付培训资金29.95万元。其中利用就业再就业资金培训8期,使用补助资金2.81万元,利用开发区管委本级财政补助培训3期148人,使用补助资金27.14万元。

2010年,共举办各种岗位技术培训班5期,参加培训的回乡青年347人。其中,参加汽车驾驶员培训班的2期,共144人;参加商品营业员培训的2期,共120人;参加保安员培训的1期83人。参加技术培训的学员,有215人通过考试并取得了合格证书。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政权机构

港区管理委员会

机构设置

钦州港始于199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建设。1996年6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1997年1月16日,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钦州港区管委会)正式挂牌办公,直至2010年底仍沿用。

钦州港区管委会

钦州港区管委会是钦州市人民政府派出的正县级行政领导机关,代表钦州市人民政府对钦州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钦州港区)的政务实行统一的管理。按照中共钦州市委、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钦市发[1996]61号)文件的精神,钦州港区管委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管委会机关设立办公室、人事劳动局、经济发展局、社会工作局、土地规划建设局、财政局6个工作机构,核准行政编制82名,事业编制8名。2000年起,因社会发展需要,工作机构相继调整与增设,行政编制、事业编制人员相应增加。其中,2000年增设招商局;2001年土地规划建设局,析分为建设规划办公室、土地管理局;2004年,财政局改建为财政分局,土地管理局改建为国土资源分局,人事劳动局更名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7年,增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对辖区内工矿企业、港口码头、仓储仓库等进行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

基层行政机构

钦州港区管委会于1997年1月成立后,接管原钦南区大番坡镇亚路江、水井坑2个村委会和原龙门港镇果子山村委会共3个村委会。村委会设主任1名、副 主任1名,文书1名,妇女主任1名,民兵营长1名等村委会干部,共同领导全村的行政工作。2005年月,钦州港区管委会先后将亚路江、水井坑、果子山3个村委会改建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列入钦州港区城区建制,同时增设了滨海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居委会干部的设置与村委会干部的设置基本相同。居委会干部共同领导全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工作。2006年3月,钦州港区管委会代行管辖原钦南区犀牛脚镇金鼓、鸡墩头、鹿耳环3个村委会;2008年9月,钦州港区管委会将金鼓、鸡墩头、鹿耳环3个村委会改建为社区居委会,列入钦州港区城区建制。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街道。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图

导航去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