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公平镇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公平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公平

公平是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管辖的镇,车牌粤N,长途区号0660,人口约5.79万(截至2020年),面积127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30个行政村(社区)

公平镇概况

地名:公平镇
隶属:海丰县
行政级别:
区号:0660
车牌:粤N
邮编:516600
区划代码:441521118000
身份证前6位:441521
面积:127平方公里
人口:5.79万人
人口密度:456人/平方公里

公平镇,隶属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位于海丰县东北部,东邻平东镇,南与城东镇、海城镇接壤,西与海城镇莲花山森林公园相连,北邻惠东县高潭镇、海丰县黄羌镇和公平水库,全镇辖区总面积127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公平镇共辖7个社区、23个行政村, 常住人口为57937人。

公平镇是革命老区之一,是现代散文作家钟敬文的故乡,是海丰县东北部黄羌、平东及邻县周边乡镇商品集散地。 是海丰县的服装生产专业镇。

2017年,公平镇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90.1亿元,同比增长24.97%。

公平镇历史沿革

公平在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已形成圩市,因货物交易日旺且合理,故誉公平,俗称公平圩。

宋代熙宁元年(1086年),公平属海丰县石塘都。

明代嘉靖时期,海丰县划分为七个都,清代晚期分为四大都,公平属石塘都,都府设在公平圩。都设总爷、地保等官吏。民国期间,公平属海丰县的二区,区下设乡,乡下设保,保下设甲。

民国元年(1912年),公平属海丰县9个区的公平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公平先后3次建立苏维埃政权时,国民党政权停止。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全县7个区的二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党在公平圩成立镇公所,所址设在黄厝祖祠监堂。全面推行保甲制,公平圩内设18个保。

1949年7月,公平解放,隶属于海丰县二区。区公所设在公平圩成昌楼。

1956年,二区改为公平区。

1957年,撤区建乡,改公平区为公平乡。

1958年,底改公平乡为人民公社,设社长1名,副社长若干名。

1975年,成立公平公社革委会辖下公平镇革命委员会。

1984年1月,改公平公社为公平区。同年10月,公平区划分为公平区和公平镇两个行政机构。

1985年3月,公平区和公平镇合并为公平镇,镇府设在新兴路。

1987年1月撤销公平区合并为公平镇,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居民社区和公一、公二、公三、后山、青围、新塘、平新、平一、平二、平三、白山、西山、高北、赤坭、十三坑、龙岗、笏雅等17个村。

1987年4月,召开公平镇人民代表大会,成立镇人民政府。

1994年5月,在原第二居民社区、原第一居民社区辖区分别划出新组建第五、第六居民社区。2002年10月,由于撤乡并镇,原公平水库辖下的五联村(区域面积5.69平方千米、人口1800人)划归公平镇。

2003年1月,经省政府同意,撤销西坑乡。

2004年10月,镇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居民社区分别改称为长安、长兴、日兴、南园、新城、新兴社区。海丰县林业西坑管理处委托公平镇代管。

2004年12月,原西坑乡的下洞、庵前、联和、高联、磜仔5个行政村和西坑社区(区域面积30.5平方千米、人口5056人)先后并入公平镇,使公平镇行政区域增至23个行政村,119个自然村,7个居民社区。

公平镇历史文化

方言

公平镇通行福佬话。 福佬话,是广东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方言。福佬话常常被汕尾以外的人误以为是潮汕话或者闽南话,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准确,福佬话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

所谓“河洛话”是因为讲这种方言的人,是从前中原战乱民族大迁移时,从河南洛水一带讲中原古音的移民带来南方福建,然后又迁来广东东部定居的人,因此其他方言区的人称这种移民为“河洛人”,其方言移为“河洛话”。

海陆丰地区方言与潮汕话同属闽南话的分支。从海陆丰各地族谱记载来看,他们的先祖大多是在明末清初自福建移民而来。据《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记录,讲闽南话的福建先民来到海陆丰后,与土著居民、客家人和讲粤语白话的人频繁接触后,吸收了大量客家话、粤语的词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才形成了有别于泉漳话、潮汕话的本土方言——海陆丰福佬话,也称“学佬话”。学术上认为,福佬话与潮汕话都属于闽南话的分支,福佬话和潮汕话应该是‘兄弟’关系。

地名文化

公平镇在海丰县境东北部。驻地北宋初形成公平圩,交易明正公道,故名。

青湖在海丰县城东北11千米。属公平镇。明嘉靖九年(1530)前后建村。因有一湖,水面悬浮青萍,故名。

笏雅在海丰县城东10.5千米。属公平镇。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建村。因村成弧形笏状,故名。

公平八音

八音班遍及海丰各圩镇,海丰分为沿海的“福建道”和内地的“正字道”,内地山区以公平八音较为出名,由在公平圩做玉器生意的詹氏家族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从福建诏安传人。

公平镇人爱好音乐,也酷爱潮乐,公平“八音”始于清光绪初年,是公平詹家兄弟兴起来的。由于当时的“八音”演奏者(人称“八音脚”)者是詹氏兄弟,故公平“八音”亦称“詹氏八音班”。物换星移,“八音”一直是众人所喜爱的民氏古曲演奏形式,在海丰地区广为流传。 传统的公平“八音”以八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置称,以洞箫和横箫为一音(俗称凤凰箫),云锣、钹仔、矮企、三弦、琵琶、月琴和提胡为主体组合演奏。由钹仔指挥,凤凰箫领奏,节奏感很强。演奏的古曲有《福建道》、《浪淘沙》、 《茅山道人》 等,乐曲的结束句往往加奏与其同一调式的短小乐曲如《双清》、《万年欢》 等。演奏形式有固定的坐场和活动式的行进间演奏,常常在晚上结班穿街过巷演奏,乐音铮铮鸣响,此起彼落;曲调清丽明亮,悦耳动听,具有独特韵味。

公平“八音”是一种行乐,传统的演奏活动,多是在更深月明时候,结班奏乐穿街过巷,有时也在街边河畔漫步演奏,成群的爱好者“跟班”聆听,热热闹闹。八种乐器演奏协调,曲调清丽明亮,音律悦耳动听,引人入胜,故公平“八音”有“遏云乐”之美誉。

古墟文化

公平镇是古墟埠,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千年商贸古镇”之称,唐朝元和年间(806年~819年),始成集市,南宋初年,公平旧墟日趋热闹,物阜民厚,物价便宜,交易公平,固以“公平”为名。根据明代《海丰县嘉靖志、城池》记载,公平墟是明代海丰县(即今汕尾市范围)六个古墟之一。

由于公平墟圩水患不断,加上税赋过重,经营商户多搬至新墟贸易,于清朝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公平新圩正式开市,海丰县衙署名“日兴市”,定每月每旬逢一、四、七为圩日,用于代替旧圩。

白字戏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

民居建筑

“竹简屋”型,俗叫“竹篙盾",即单开间民居纵向延伸呈带状式的建筑形式,成“前店后海”之势,以三间到五间竖连,多见于公平等圩村。

饮食文化

公平有一种独特的客家艾茸粿,即是用田艾做成的印粿。农妇将田艾采回后,洗净晒干,用竹箕将田艾搓擦成艾茸,掺人糯米粉、红糖水拌成棵坯,以红糖、芝麻、花生为馅包成一个个印花棵,蒸熟后即成为闻名远近的艾茸棵。

公平吃咸茶之风,由来已久,简易吃法是把茶叶放于内壁有粗纹的牙钵内,用番石榴枝制成的茶槌把茶叶擂碎,放几粒盐,将开水冲下即可。作为日常饮料,消暑解渴。日常待客,即在此基础上加入炒油麻、炒米花、炒花生等,称为“炒米茶”、“油麻茶”。 还有许多吃咸茶的传统习俗,如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茶”,正月十三办“开灯茶”。男方向女方定婚要泡“定头茶”,女方则要请吃“定婚茶”。病人出院,答谢慰问的人,要泡“过运茶”。人死后几天亲属往坟地“辞山”后,要泡吃“辞山”茶。

公平等山区的擂茶除上述做法外,还有饭茶、苦刺心茶等饮食形式,其制法是:将茶叶、芝麻、花生米等擂好加盐冲上开水后再放薄荷人茶,在碗上泡上焖熟的干饭,有的还加上煮熟的白米豆、乌豆等;苦刺心茶则以当地野生植物“苦丁茶”的鲜嫩芽心。放入牙钵,加入适量食盐描浆冲人开水,再加上花生米、炒米等佐料就可饮食。

“菜茶”, 其做法是将炒熟煮熟的猪肉、香肠、鲜虾、鱿鱼丝、粉丝、腐竹、白米豆、赤豆、麦粒、菠菜、荷兰豆等时新菜混合置于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猪骨汤,以胡椒粉为调料,即成可口的菜茶。吃“菜茶”旧时一般在正月才有,尤以元宵节前后为盛。

民间舞蹈

海丰每当春节来临,舞狮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娱乐民俗。除夕凌晨子时,狮班开棚起鼓,待开门炮放毕,就可以进村参拜神庙、祠堂和到民宅拜年,直至元宵节前“刹鼓”结束。狮班多在宫庙祠堂前的旷地上表演,观众围成一圈观看。传统的舞狮除道具形状不同和角色多寡不同外,其基本的舞蹈格式和次序是相同的。海丰县舞狮有多种神兽、人物造像及舞蹈表演形式,有狮猊,麒麟,“感仔”狮(流行于客家地区),五福狮(流行于鲘门、梅陇、联安等地),麒麟狮象。其中的麒麟狮象即麒麟、 狮猊、象的综合表演,仅流行于公平山区。表演时各需两人执舞头尾,再加上大头和尚、美翠娘、仙童一共9个角色。1908年兴起于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

宗教信仰

玄天上帝又称玄武,俗称北帝,是民间影响较大、信众较多的神。有公平玉虚宫。公平琼花庙等祀火神华光大帝(诞九月二十八日),公平雷爷庙祀雷神(诞六月十六日)。

1847年在公平镇建的基督教堂是伴随1840年英国侵华鸦片战争而进入中国海丰传教的。初时入教人数只有三四十人。公平堂是汕尾市比较有影响的基督教堂。

1895年在公平镇建的天主教堂是伴随1894年日本侵华战争、随之列强瓜分中国而趁机进入中国海丰传教的。

商业文化

公平是邻近八县山海货物的集散地,也因“公道公心公德,南北公认公道县;平价平衡平准,东西评称平价圩”的商业道德而著称。由于受前辈经商术的传承,当地经营者奉行诚实取信、保质保量、童叟无欺,以及货符所值、薄利多销、互利融资、创造品牌等营销策略。改革开放后公平服装行业风生水起,纺织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欧,东南亚诸国。

公平镇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公平镇位于海丰县东北部。海丰、陆丰、惠东、紫金交界山区的中心点,面积127平方千米,介于东经115°23’与北纬23°03’的交叉点。

地质地貌

公平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多山岭,东部多台地丘陵。圩内海拔:东侧公平水库坝为25.5米,西侧岭顶仔26.3米,北面炮楼岭28米,最低为关爷宫4.2米,平均海拔为6.8米。全镇面积中,山岭占10.2%、丘陵占38.8%、台地占30.5%、平原占20.5%。

公平镇区域地貌单元主要是低山丘陵,区域内的山体呈浑圆状,丘陵高程一般10-20m,坡面多数较缓,坡角多为10-20°。

气候

公平镇在北回归线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多,阳光充足,四季如春,昼夜温差不大。据历年的气象资料分析记载,平地均温度为22.3℃,最高年均温度22.7℃,最低年均温度21.4℃,全年最高气温出现的7月份,日平均为27.99℃。1月份为最低气温期,日平均14.02℃,日极端最高气温37.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全年无霜358天,冬季无雪。

公平镇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公平镇耕地面积1636.8公顷,山地面积8791公顷。

水资源

公平水库是广东省较大型的水库之一,库容16330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

公平镇的围仔山储藏一定数量的铁钛矿,赤坭、高沙一带的陶土、瓷土储藏量相当丰富,1957年矿产达350万吨以上。此外,公平北部5千米处的白石坳山岭,有储量达数百万吨的硅石。

公平镇经济

公平墟位于惠州府城通往潮州府城的官道上,黄江、丽江流经墟市,官设铺舍(驿站),民建码头(内河),水陆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人们来往的必经之地,而逐渐形成一个山海货物、农副产品集散的地方,吸引了粤东、闽南各府县的商贾前来交易、开店经商。

公平镇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兴起个体服装加工的发展潮,经过20多年发展壮大,服装业使公平镇从山区农业经济经济弱镇一跃成为海丰县的民营经济强镇。

1992 年,全镇从业人员近3万人,技术人员约5000多人,日生产服装能力18万件套,服装产品主要是男、女西装、西裤、休闲系列,以广州为营销中心,销往全国各大城市,还通过边贸销往俄罗斯、东南亚、中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公平镇积极引导服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并根据消费市场高附加值产品设计的竞争策略,设计生产有创意的特色产品、新慨念产品,以多样化的设计应对多样化的需求,吸引与满足消费者,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2003年,威文服装有限公司、卡轩娜服装有限公司分别获得“广东女装十大优势企业”称号;百斯盾服饰有限公司获“广东休闲装十大优势企业”称号。2004年文时特服饰有限公司和永兴服装有限公司获得“广东服装(男装)优势企业”称号;永兴服装有限公司还被省授予“广东服装百强企业”称号;其主导品牌“金鸟来”被评为“中国市场驰名品牌”、“全国最关注品牌”。威文公司的“玛莲露”、百斯盾公司的“百斯盾”、文时特公司的“文时特”商标被省评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玛莲露”、“百斯盾” 品牌被评定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

2004年,全镇有服装生产企业168家,与其相配套的辅料、拉链、制线、洗水、绣花、塑料、包装等企业22家,拥有各种先进生产设备15000台(套),服装企业固定资产9.6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是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224053.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05105.1万元,农业总产值18948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988元。

2017年, 公平镇有服装及其配套企业7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有近20多家企业获得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国家驰名商标1个(百斯盾);广东省著名商标9个[文时特、百斯盾、威文(2)、贝克顿、海华拉链、桌球王、古士旗、来吉奇];获省级名牌产品4个(百斯盾的西裤、威文的西裤和休闲服饰、文时特的休闲裤);有3家企业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乡镇企业创名牌重点企业”(威文、文时特、凯利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专利2项。201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约80亿元,服装产值68.8亿元。

公平镇农业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蔬菜水果为副。粮食作物以稻谷、芳茨为主,还种些杂粮。栽种的杂粮有小麦、大麦、养麦、高粱、玉米、粟类等。公平镇从1980年开始,提倡商品生产,2010年开展多种经营,大米已代替了芳茨为主粮,芳茨只作为饲料粮。水果、蔬菜的种植。

2016年,公平镇实现地区生产总产值83.6亿元,工业总产值75.4亿元,农业总产值3.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亿元,上缴国家和地方税收4023.9万元,全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9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1亿元。

2017年,公平镇完成工业总产值90.1亿元,同比增长24.97%;完成国税3957万元,同比增长105.36%,完成地税1380万元,同比增长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55亿元,同比增长20.3%;完成社会零售总额15.7亿元,同比增长24.69%。

公平镇风景名胜

公平镇境内有公平古镇24街、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彭洪出生地旧址、 生态旅游地西坑、周凤故居红色旅游、钟敬文公园等。 全镇共有革命遗址30处,其中周凤旧居、平岗约农会馆、万清味旧居遗址、钟娘永旧居被评定为省级红色革命遗址。 公平水库湿地是广东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组成部分,被确认为我国三大国际候鸟迁徙栖息地之一。 古迹有:砍龙堀、翰林馆、玉虚宫、国王庙、关爷宫、琼花庙,还有清康熙年间的四大古井:龙泉井、大井、新街仔井、乌涂沟井等。

公平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公平镇是海丰县东北部山区中心镇,全镇有18个行政村,6个居民区,88条自然村,辖区面积90.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万人,外来人口3万多人。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和上级的正确领导下,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掀起,兴起了个体服装加工的发展潮,至目前,经历了22年的发展历程,从起步创业萌发阶段,步入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式加快发展和规模扩张阶段,到目前正值进入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向现代企业转型的时期。民营服装企业的发展,使公平这个过去单一山区农业经济弱镇一跃成为海丰的民营经济强镇,形成了以服装为主导,资源、技术、信息相对较强的产业优势,产生了“簇群经济”效应,成为颇具特色的服装生产专业镇。。全镇现有服装生产企业168家,还有与服装相配套的辅料、拉链、制线、包装、塑料、绣花、洗水等企业22家,日生产服装能力达18万件(套),服装及其配套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9.6亿多元,服装生产从业人员3万多人。服装产品主要有西装、西裤、夹克、衬衣、休闲服饰等系列。市场以广州为营销中心,销往全国各大城市,并通过边贸销往俄罗斯、东南亚、中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服装企业日益壮大,涌现出威文、百斯盾、威利、古士旗、文时特、来吉奇、永兴等一批规模厂家。2003年全镇创工业总产值达20.2亿元,其中服装产值18.43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服装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在市、县科技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公平镇于2002年向省科技厅申报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并获通过批准。该镇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专业镇技术改造和创新的一系列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机构,组建技术创新核心力量。二是结合实际,制定技术创新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三是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形成强大的技术支撑。四是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五是坚持一手抓园区硬件建设,一手抓网络软件建设。六是提升区域品牌形象,打造服装名牌产品。

  该镇今后的技术创新总体目标是:加快公平镇创新体系的建设,使公平成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服装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出口基地,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工程技术中心为依托,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开放的技术创新体系。.

  2021年9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第三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名单,公平镇榜上有名(茶叶)。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公平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公平镇地图

导航去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公平镇
也叫公平的地方
公平镇(重庆市奉节县公平镇)
公平村(重庆市梁平区龙胜乡)
公平街道(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
公平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
公平村(重庆市巫山县大昌镇)
公平村(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乡)
公平村(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
公平村(上海市浦东新区泥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