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

洋中镇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洋中

洋中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管辖的镇,车牌闽J,长途区号0593,人口约3.31万,面积153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29个行政村(社区)

洋中镇概况

地名:洋中镇
隶属:蕉城区
行政级别:
区号:0593
车牌:闽J
邮编:352000
区划代码:350902107
身份证前6位:350902
面积:153平方公里
人口:3.31万人
人口密度:215人/平方公里

洋中镇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西部,省道宁古线贯穿境内。镇区所在地海拔34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是蕉城区西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是以生态农业及加工为主,集商贸、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宜居城镇,素有“宁德好西乡”的美誉。 2016年,洋中镇被认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生态乡镇、福建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19年1月,洋中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洋中镇历史沿革

因在宋元属宁德县青田乡,明代分属青田乡二十二都、二十五都、二十三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宁德县五个区的第三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为洋中乡。解放初期为第四区,1955年改为洋中区,1958年改设洋中人民公社,1961年复立洋中区,1966年改称洋中镇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撤销洋中人民公社建制,成立洋中乡,1988年,改为镇建制。

1997年,面积165.8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洋中、北洋、东山、上坎、莲下、凤田、青潭、宝岩、前路、莒溪、天湖、山阜、留田、南坪、际头洋、章后、邑堡、芹屿、林坂、陈洋、藤村、坎下、溪富、溪源、梧洋、方家山、利洋、嵋屿、钟洋、九道、田地、井坪32个村委会。

洋中镇经济发展

洋中镇是以生态农业及加工为主,集商贸、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宜居城镇。

近年来,蕉城区洋中镇紧紧抓住自身独有的生态资源做文章,千方百计地将生态资源变成发展资本,有效地促进了生态资源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生态产业“后发优势”逐渐释放出来。

洋中镇立足实际,在巩固、改造和发展水稻、蔬菜、畜牧、食用菌、茶叶、林业等“六大主导产业”基础上,适度提升和发展特色水果、高山花卉苗木、中药材、野生红菇、林下经济“五大特色产业”。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建设北洋现代高优农业示范园和溪富绿色农业产业园,提升高海拔农业示范带,逐步形成现代高优农业发展格局。

2014年以来,洋中镇积极转变农业产业结构,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提升北洋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集生产、销售、观光、体验、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产业园。园区建成后,不仅能够推动洋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辐射带动周边农业规模发展,而且进一步提升了集镇品位,为群众提供休闲观光的好去处,真正成为蕉城区“后花园”。

此外,洋中镇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发展后劲足的战略性产业龙头项目。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争创农业企业品牌,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规模,大力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工作,加强农业特色品牌的宣传推介,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截至2015年底,有22家农业企业落户洋中镇。该镇还先后成立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提升,2014年农民人均收入10197元。

洋中镇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19°14′53″至119°26′54″,北纬26°37′25″至26°46′41″,地处蕉城区西部,东邻石后乡、金涵畲族乡,西、南与古田县大甲乡、罗源县中房镇交界,西靠虎贝乡、古田县杉洋镇,北接霍童镇、九都镇。

地形地貌

地处蕉城西部山区,西、北、南环列高山、中部沿洋中溪、东山溪、有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盆谷。有千米以上的山峰有顶旗、天山、起头峰、牛眼山等20余座。最高海拔为1215米。

洋中镇文化艺术

纸扎艺术

纸扎属于灯技艺术。洋中民间擅长此技。洋中当地群众把“纸扎”踩街活动称为“迎灯”。纸扎是融木偶、竹扎、木雕、彩灯、绘画、灯光、缝纫等综合艺术于一体,应用物理及化学等原理制作成“机关”巧妙、“景物”有立体感、“水火”逼真、“作物”灵巧、“场景”变幻的纸扎。经灯技高超的“灯头”艺人的精巧操作,人物活动如生,景致形象逼真。

纸扎源于明代,明洪武间(1368~1398年),洋中周缮擅长纸扎“游情六艺”。近现代“纸扎”灯技更放异彩。民国24年(1935年)直至1979年,都曾耗资举办过大型“迎灯”。其中民国36年(1947年)举办的一次,是近代盛况空前的,由周允夫、周良忽、周昌需、刘淑塘等十数人,历时2个余月精心创作了五架纸扎,每架设四套人物场景。其题材有取自三国演义的《凤仪亭》、《水淹七军》、《周仓捉庞德》、《关公取长沙》、《火烧葫芦谷》及民间传说的《观音收红孩儿》、《王祥卧冰求鲤》、《游十殿》等数十个故事情节。尤其是周允夫创作的《凤仪亭》等纸扎,灯艺巧夺天工,曾被誉为“西乡第一灯”。1969年,周良带、周记满等创作“蝶恋花”等纸扎,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1979年,洋中纸扎艺人又创作了“闪金光”纸扎。当年9月30日至10月2日,连续三夜进行大规模的“迎灯”踩街活动,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

铁枝技艺

与洋中一水之隔的洋中镇东山村,民间历来流传有“铁枝”灯技艺术。一般都与洋中“迎灯”(纸扎)踩街活动同时举行,相辅相成,增加了西乡洋中节日的热烈气氛。其题材也多取材于古典或民间故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观音佛与金童玉女》等。铁枝创作采用锻铁、铁条等为骨架,融铁枝、木艺、美术、灯光等艺术于一体。将化妆的儿童按故事情节,或立、或悬、或卧于铁、木架上,进行人物造型,配置场景、彩灯等进行景物造型。技艺巧妙、隐蔽、惊险、活灵活现。宁德城区的福山街也有一批创作“铁枝”的民间艺人,1991年元宵节和1991年11月的畲族文化艺术节,1992年9月的“中国闽东支提山·三都澳旅游经济洽谈会”期间,均创作5架大型“铁机”灯技在市区踩街游行,居民倾城涌上街头观灯,也给海内外宾客留下美好的印象,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画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

要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可是数不胜数,如戏剧、乐曲、书法、舞蹈、纸塑、走马灯……如果把这些精妙地糅合在一起,那定是迎铁枝了。迎铁枝又称“台阁”,约于明后清初从台湾传入蕉城。在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它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进行搬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吸收了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色。每架铁枝大约高2-3米,上面可容纳演员5-7人。据当地老人说,从清乾隆年间开始,为祈保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年年有鱼,洋中东山民间即有迎春接福的搬铁枝民俗活动。村里的老人告诉笔者,以前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家里小孩比较多,不容易养活。为祈求小孩平安,争相让小孩去扮演铁枝人物。虽说有些迷信,但是从侧面可以看出当地人民对迎铁枝的重视程度。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东山村居民来说,看搬铁枝是既看热闹,更看门道,大多数人已很内行。这不仅由于搬铁枝在东山村由来已久,更因为宁德人民对这项民间艺术的偏爱。

诚然,经过五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铁枝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成为闽东地区颇有影响的民间节俗活动之一。在宁德各地搬铁枝表演逐步退化的情况下,东山村迎铁枝则是一支独秀,从最初的2-3米单层表演到现今的7-8米多层表演,人物造型从静态演化为动态,表演内容从原先的传统戏剧到如今的经济建设,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色。

“迎铁枝指铁枝表演的一种过程,要实现这种精彩表演过程,关键在于‘绑’的工艺。”东山铁枝艺术第四代传人讲述了“绑”铁枝工艺发展的三个变化过程。

“一是从木质“绑”枝到钢质“焊”枝。随着铁枝表演的流动化,要求支架的制作材料不断优化,这样才能保证演员连续表演的安全性。”据刘正俭介绍,1990年以前,铁枝的支架材料都是木质的,不仅容易折断,而且不能够循环使用,演员连续的表演安全更无法保证。后来,他们多次尝试,把支架材料改为钢管或铁条,就是把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搬行。“这样做不仅稳定性增强了,为流动表演增加了安全系数,也为表演过程中安装让支架转动的机动车创造了条件。”

二是从单层、固定到多层、转动。自从采用钢架后,东山铁枝表演进入一个质的飞跃。原来,每架铁枝高一般为2-3米,多数为单层,上面可容纳3-5人表演,多为静态的人物造型,酷似戏曲表演的“亮相”。随着钢架等现代先进材料的使用,支架的承受力也得到加强,特别是光、电在支架造型、舞美和表演上的创新应用,使现代搬铁枝表演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东山铁枝高达七八米,一般演员或坐或站的层数至少三层。演员不仅能表演复杂一些的情节和动作,而且还能随着灯光闪烁转动。

三是从单纯的传统戏剧到多元融合。迎铁枝表演虽然经过50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但其表演内容离不开传统戏剧的经典节目。于是,铁枝表演设计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传统艺术顺应时代潮流,发扬光大,成为福建民间艺术一颗耀眼的明珠。

传统的迎铁枝表演内容一般局限于传统戏剧的经典剧目,按照表演的需要做一些较简单的情节动作,如《水漫金山》里就有两个孩童分别扮演白蛇和法海,各持兵器作交手状。乐队则紧随铁枝后面,采用诸如唢呐、二胡、锣鼓等民族民间乐器进行伴奏,浩浩荡荡游街过市,所到之处,善男信女鸣炮烧香膜拜,热闹异常。

东山迎铁枝表演设计者既注重发扬民间文化的精粹,又积极吸纳着现代优秀文化,既十分珍视历史的文化积淀,又热忱地孕育和创造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性,把表演内容延伸到歌颂当代经济建设的层面上来,赋予其强烈的时代气息。寓乐于教,深受群众好评。

“表演内容从传统戏剧融入多元文化,不仅表演场面宏大,渲染了表演气氛,感染力也得到增强,使演出成为近年来各地民间艺术舞台上的一大亮点,凸显出东山迎铁枝表演艺术所具有的无穷创造力。”

2016年3月23日(农历二月十五),时隔十八年,洋中镇东山村再度举行“迎铁枝”盛典,搬铁枝、走马灯、舞龙、舞狮、连灯、车鼓亭等纷纷登场,万人空巷踩街观灯,一派欢天喜地、歌舞升平。

锣鼓炮竹声声响,花灯璀璨铁枝传。迎铁枝队伍在四起的烟花炮竹声中缓缓驶向街心,扫过街尾,游进了东山古街。“金猴献瑞”“牛郎织女”“哪吒闹海”“岁寒三友”……精彩绝伦的戏剧表演轮番上演,曲尽其妙,各擅胜场。摩肩接踵的人流,万人空巷的场景,飘风骤雨也浇不灭乡人和游人的热情,人们高声欢呼,像极了一场盛世的狂欢。

这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美好的祝愿,它就像一条贯穿于乡亲之间的绳,紧紧地将大家系一起,一同守护这份沉甸甸的乡愁。

戏曲

历史上洋中一带平讲戏十分出名,深受百姓喜爱。

1950年代,宁德洋中的钟洋业余剧团较为著名。

民间工艺

自古,宁德民间有着许多发明创造。洋中的纸扎灯艺、水力木机磨房、北洋蒉草席、宝岩斗笠和嵋屿竹编器具等手工艺品源远流长。洋中民间老工匠,有擅长制造水力制茶机具的工匠陈永界、周昌贺。

洋中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洋中镇位于宁德市蕉城区西部,省道宁古公路贯穿境内,土地面积153.3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7974户,33107人。镇所在地海拔34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是蕉城区西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素有“蕉城好西乡”的美称。

  洋中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离闽东中心城市蕉城区仅28公里,离漳湾集装箱码头仅40公里,随着宁古线新线金涵至石后隧道的建设,将极大缩短至蕉城的距离。洋中镇富有多种资源,高岭土品位高、储量大,全镇茶园面积8000多亩,是荣获国优产品“天山绿茶”主产地;全镇拥有草场近3万亩,是建设畜牧业基地的优良场所,气候资源是洋中的“拳头”优势,全镇有10多个村座落在海拔700米的区域,是发展反季节食用菌、蔬菜的理想场所,天湖村就因全省最早发展反季节蔬菜而声名远播。

  洋中还是一个文化古镇,是丞相周导、国师周斌的故里,人才辈出,被誉为“文献之里”。

  载承历史负荷的洋中,抢抓着新世纪的机遇,“浮排”之地必展龙游万里的风采,在不断地开拓进取中重振“好西乡”的雄风。.

  2021年2月20日,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洋中镇上榜。

  2019年1月21日,洋中镇入选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6年5月3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认定洋中镇为第五批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洋中古镇

  洋中古镇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西部,省道宁古线贯穿境内,镇区所在地海拔34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是蕉城区西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是以生态农业及加工为主,集商贸、……

  宁德洋中水利风景区

  洋中水利风景区以水库、山潭、河流为依托,结合周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河湖型水利风景区。景区核心项目占地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东至三溪电站水库,西至林坂村溪尾水库,北至陈洞村龙潭瀑布……

  东山柳州祠

  东山柳州祠位于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东山村,年代为清。简介:又称忠节大夫祠,始建于南宋,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修,光绪十三年(1887)建戏台。坐东朝西,占地面……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洋中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洋中镇地图

导航去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
也叫洋中的地方
洋中镇(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
洋中街道(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