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

红果彝族乡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果彝族乡行政区划

数据看红果彝族

红果彝族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管辖的乡,车牌川D,长途区号0812,人口约1.31万(截至2019年),面积282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2个行政村(社区)

红果彝族乡概况

地名:红果彝族乡
隶属:盐边县
行政级别:
区号:0812
车牌:川D
邮编:617100
区划代码:510422203000
身份证前6位:510422
面积:282平方公里
人口:1.31万人
人口密度:46人/平方公里

红果彝族乡,隶属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地处盐边县北部,东与米易县得石镇接壤,东南与仁和区务本乡毗邻,西与仁和区同德镇相连,北与渔门镇、鳡鱼乡交界。 辖区总面积281.6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红果彝族乡户籍人口13106人。

1949年,属仁和区务本乡。2005年7月,与花椒箐、红民2彝族乡和金河乡的三滩村及先进村蒿枝坪组合并为红果彝族乡。 截至2020年6月,红果彝族乡下辖1个社区和6个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红果。

截至2018年末,红果彝族乡有工业企业8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个。

红果彝族乡历史沿革

1949年,属仁和区务本乡。

1952年,设红堤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84年,公社改乡。

2005年7月,与花椒箐、红民2彝族乡和金河乡的三滩村及先进村蒿枝坪组合并为红果彝族乡。

红果彝族乡历史文化

名称由来

红果彝族乡地名因此地因盛产野生红心果(俗称喇巴果)而得名。

红果彝族乡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红果彝族乡地处盐边县北部,东与米易县得石镇接壤,东南与仁和区务本乡毗邻,西与仁和区同德镇相连,北与渔门镇、鳡鱼乡交界。 辖区总面积281.6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红果彝族乡境内最高点位于光头山,海拔3012米;最低点位于岔河桥,海拔1010米。

气候

红果彝族乡多年平均气温18.5℃。无霜期年平均28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307.2小时。0℃以上持续期276天。年平均降水量1065.6毫米。

水文

红果彝族乡东部有大河,中部有红果河、大槽何、小槽河、中槽河,南部有红泥河,共6条主河流,总长80千米,流域面积35平方千米,平均流量70立方米/秒,年平均流量35.5亿立方米。

自然灾害

红果彝族乡主要自然灾害有洪灾、冰雹、旱、涝、风灾等。最严重的两次洪灾灾害发生在1998年8月3日和2011年9月29日,洪水引发泥石流时间约6小时,涉及境内省棚子、花地、岔河、三滩4个村,受灾面积达1200多亩,受灾群众达300多人;两次风灾最严重的灾害发生在2010年6月12日和2011年7月26日,造成320亩烤烟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800万元。

自然资源

红果彝族乡境内主要矿藏资源为煤炭,分布在中南部一带,地质储量1.9亿吨。林地面积38.3万亩,树种有云南松、桤木、罗汉松、杉木。主要树种为云南松、桤木;境内有耕地面积3.2万亩,林地面积38.3万亩。

红果彝族乡经济

综述

2011年,红果彝族乡农民人均纯收入5403元;财政总收入598万元,比上年减少8%。

截至2019年末,红果彝族乡有工业企业8个,其中规模以上3个,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个。

农业

2011年,红果彝族乡农业总产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农业增加值占全乡地区生产总值的24.8%。

红果彝族乡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5500吨,其中小麦562吨,玉米310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0.3万亩,产量0.6万吨,主要品种有芹菜、油菜、白菜、萝卜等,其中芹菜1100吨,白菜1300吨,萝卜2100吨,油菜1000吨;烤烟种植面积4300亩,产量1.2万担;芒果产量1300吨,石榴、枇杷、樱桃、李子产量167吨,核桃产量98吨。

截至2011年末,红果彝族乡累计造林5万亩,其中防护林800亩,经济林4.9万亩,竹林20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5.1万株。

红果彝族乡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3.2万头,年末存栏1.6万头;牛饲养量1700头,年末存栏1100头;羊饲养量2.7万只,年末存栏1.6万只;家禽饲养量8.6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0.1万吨,其中猪肉730吨,牛肉60吨,羊肉200吨;禽蛋产量10吨;畜牧业总产值2700万元。

红果彝族乡渔业以网箱养殖为主,水产养殖面积85平方千米。2011年,网箱养鱼2500箱,产量8900吨,渔业总产值2661万元。

2011年,红果彝族乡有大型农业机械3台;名优特农产品有枇杷、二滩生态鱼。

工业

2011年,红果彝族乡工业总产值6亿元,比上年增长41.9%,工业增加值占全乡地区生产总值的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职工350人。

商业

2011年末,红果彝族乡有商业网点97个,职工12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城乡集贸市场2个,年成交额40万元。

金融业

2011年,红果彝族乡各类存款余额8288万元,比上年增长25%;各项贷款余额357万元,比上年减少24%。

邮电业

2011年,红果彝族乡邮政业务总量3.8万元,其中纯收入0.6万元;电信业务收入120万元。

红果彝族乡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红果彝族乡是2005年8月盐边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原红民彝族乡、花椒箐彝族乡、红坭乡,并入原金河乡的三滩村及先进村蒿枝坪社所属行政区域新建的一个以煤炭产业为依托的民族乡。红果彝族乡位于攀枝花市盐边县中部,举世闻名的二滩水电站大坝枢纽工程就在境内,境内二滩湖沿岸是二滩风景名胜区及二滩森林公园的核心区,物产丰富,风光秀丽。与本县桐子林镇、渔门镇、鱤鱼乡接壤,同仁和区务本乡、同德镇、米易县得石镇相邻。乡政府现驻红果集镇,距离盐边县城40公里,距攀枝花市区75公里,是一个汉族、彝族、傈僳族杂居的民族乡。全乡幅员面积245.73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乡人口13140人,少数民族5213人,占39.7%,辖11个村,1个居委会,46个村民小组,3个居民小组(其中彝族整村5个,彝族聚居社22个,傈僳族聚居社1个)。截止目前,全乡共有农村党员254名。

  【经济发展】

  红果彝族乡是盐边县的煤炭工业重镇,探明的煤炭储量有1.94亿吨,目前有16家煤矿企业,27口矿井,依托工业发展起来的以运输和矿山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达。2010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0.0801亿,gdp达到523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403元。

  红果乡在传统的种养殖业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优质核桃、高端水产养殖、精品烤烟、特种生猪、晚熟芒果为主的高值精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12.5末,全乡民族聚居区域核桃种植面积将超过4万亩、烤烟将达到1万亩,二滩库区沿岸的晚熟芒果将达到5000亩,网箱在现有27150平方米的基础上,走高端养殖之路。红果乡旅游资源丰富,正在按规划保护性开发。

  【社会事业】

  近五年来实施了11公里县乡级公路硬化改造,新建村道公路53公里,完成了7个村的村道硬化19.6公里,新建了10个社的社道公路及三座人行桥。新建814口农村沼气、450户农户安装了太阳能。实施了大槽村和蒿枝坪村二个烤烟村烟基工程,建成蓄水池16口共蓄水5750立方,配套管网15条12km,完成637口小水窖及2700立方米的蓄水池4口的烟水配套建设任务。实施了投资750万元的花地村35千伏变电站及线路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全乡工农业用电状况,实施了投资550万元的白沙沟村 “户户通电”工程,彻底消除无电村社,实现户户通电;三滩村农网改造项目正在实施,年内还将全面实施完毕五个企业转供电村的农网改造项目和红坭河堤整治项目,预计总投资近3000万元;共解决了2980人的饮水困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以2008年8.30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协调投资1800余万元,完成了中心校的整体重建和三滩村小的整体迁建,其他学校全部得到维修维护,极大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民族文化】

  傈僳族

  经傈僳族及官方考证,初步认定红果彝族乡三滩村是傈僳族的发源地,其民俗和文化源远流长。目前,专门成立了傈僳族研究会发掘和研究傈僳族文化,组建了在攀枝花远近闻名的半专业歌舞表演队专门展示优美的傈僳民俗文化。

  服饰:旧社会里,由于受生产经济条件的制约,傈僳人民基本穿的都是麻布衣服,别说麻布质地粗糙,但它经久耐磨、适用。如今,由于党的民族政策惠及傈僳千家万户,生产和经济条件得到了飞跃发展,服饰上大多是棉布及化纤布料做的服装,除年龄较大的傈僳男女在生产生活中还经常穿戴本民族的服饰外,年轻男女则喜欢穿棉布及化纤布料及皮质做的服装,在服饰上和其他民族一样基本与汉民族同化,红果乡的傈僳族也不例外。

  红果的傈僳族妇女所穿的服装,下着彩色长裙, 上衣右衽,腰间无围腰,耳戴小珊瑚、白银一类的饰品,头戴圆形花帕,周边悬挂精致吊坠,特别是年轻姑娘一身装扮更是 五彩缤纷,端庄高雅,会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成年男子都喜欢左腰佩砍刀,右腰挎箭包,弩弓为贴身之宝,有的还是世代相传,至今在红果傈僳族家里还可见到此类家传之物。

  饮食:散居高山地区的以玉米为主食,间以荞子、洋芋等,少数居于河谷地区的以大米为主,辅以杂粮。玉米的吃法主要是煮玉米瓣稀饭,蒸玉米面干饭,也有做玉米粑、玉米糕的,普遍有烧吃玉米花的习惯。红果傈僳族人也喜食油茶和灰粗,即用玉米、荞面揉成圆形,厚度大约3厘米厚的生面粑,放入火炕烤熟后取出与茶食用,别具风味,称之为"火烧粑粑下油茶",是平日傈僳族人待客的礼节之一。傈僳族好酒善饮,热情,仪礼也十分特别,每当至亲密友见面,爱饮"合杯酒",即主客两人共捧一大碗酒,互相搂着脖子或肩膀,脸贴脸,同时共饮,表示两人同心之意。

  婚俗:红果乡的傈僳族男女青年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特别是解放后,那种父母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及兄弟妻媳转房制等习俗逐步得到了改变,基本上是通过自由恋爱而结婚建立家庭。

  各地的结婚仪式大同小异,结婚那天女方备好酒肉,带上女儿穿的衣服和织麻布用的工具,请亲友将女儿送到男家,伴送的人越多越好。在新娘来到男方家时,新郎站在门前,由守门司把门推开,支客司即端来两碗酒堵在门口,新娘新郎必须各碗喝一口,人们送新娘进屋后即算正式成婚。

  2021年7月,红果彝族乡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傈僳族婚礼)。

  2021年1月,红果彝族乡入选2020年四川省卫生乡镇(街道)名单。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红果彝族乡”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红果彝族乡地图

导航去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果彝族乡
红果彝族名人(周边)
曾昌华 (1917~2003) 开国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