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

保平村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保平村行政区划

数据看保平保平村是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管辖的村,车牌琼B,长途区号0899,邮编为572100,身份证前六位数字是460205。

保平村概况

地名:保平村
隶属:崖城镇
行政级别:
区号:0899
车牌:琼B
邮编:572100
区划代码:460205198
身份证前6位:460205

  一、保平村基本情况

  三亚市崖州区保平村位于海南四大河流之一的宁远河下游,三亚市西部,东距崖州古城四公里,是海南革命老区村、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和历史传统村落。全村居住面积约2.1平方公里,其中古民居保护区面积为0.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300多人,是汉族聚居的古老村庄。

  保平村的区域环境优越,海陆空交通便捷。它距三亚主城区50公里,至三亚凤凰国际机场35公里,至南山国际货运港8.4公里,临近崖州区中心渔港,225国道、环岛西线高速公路和粤海铁路和西环高铁贯穿全境。四通八达的交通为保平村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保平村美丽富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粮食生产,南繁育种,水产养殖,水果槟榔,冬季瓜菜是保平经济的支柱产业。每年都有大批优良种子,热带水果,冬季瓜菜,槟榔椰子远销全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有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生活步入小康。保平村是三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热点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有高速入出口公路,村头景观古桥,铁炉塘生态河岸,古民居保护维修,保平港退塘还港工程,沿河景观大道工程,拟把保平革命公园、保平书院、保平桥、望阙亭、毕兰村遗址、保平港、关帝庙、妈祖庙、炮台墩、跑马坡都链接在绕村文化长廊上,以供村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和旅游观光。

  保平村文化发达,社会繁荣,文明进步,人民团结,和谐安定。

  二、历史文化气象

  保平村始建于唐代,己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人文璀璨。一千多年来,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古代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保平村是古代中国最南端的千年古村。在历史上一直是海南岛南部的交通、商贸和军事重镇。海南四大河流之一的宁远河出海口就是保平港。据《崖州志》载:“保平港、城西南受宁远水入海,州治要口”。自古来保平港一直是州治要塞,天涯良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天涯驿站。是崖州土特产品槟榔、香料、名贵药材远销大陆的主要商贸港口。李德裕谪居毕兰村时留下很多古迹名篇,其中《寄家书》一诗中有“琼与中原隔,自然音信疏,天涯无去雁,船上有回书”。的名句。可见早在唐代崖州和中原的交往主要还是靠海上交通,自唐宋以来崖州民居穿斗式建筑木墙所用的柱础等石材,都是通过货船从琼北运到保平港来。保平港在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民国初,崖城、临高、港门骑楼街建设所用的水泥、钢筋都从广州运到保平港。过去常见货船穿梭,渔歌晚唱,港区繁忙。

  保平村在唐代是朝廷贬谪、流放“罪犯”的地方。先后贬逐到这里的朝廷官员有:唐代宰相韦执谊、李德裕和宋代宰相陈宜中。

  一九六二年,郭沫若校点《崖州志》,著《李德裕在海南岛上》一文,发表于一九六二年三月十六日《光明日报》上,肯定韦执谊、李德裕谪贬地完全相同,即唐代毕兰村。

  南宋丞相陈宜中,隐姓埋名走天涯。后逃回崖州,居住在保平村,死后坟葬在今保港七座坟处。解放后坟墓遭破坏,陈氏子孙又将坟墓迁葬在保平村后山岛岭上。

  保平村自古以来文教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断。在整个明代,保平村不足百户人家,全村出了三十二位贡生,其中有十八人到全国各地为官,为保平赢得“保平多贡生”的美誉。

  为南山开辟旅游业的周丕承早在宋代就为崖州的旅游业做出贡献。

  周世昭是崖州籍保平村人,是周丕承后代裔孙。就是崖州三位进士之一。明嘉靖元年乡试中举;嘉靖十四年乙未韩应龙榜中进士。官及户部员外郎。至今在保平村中府第尚存。

  宗教文化在保平村也十分兴盛,在0.25平方公里的古村范围内,就遍布九间姓氏祠堂和文昌庙、关帝庙、妈祖庙、观音庙等众多庙宇,形成了浓厚的宗教文化气象,每年保平村的端阳庙会,已成为国家文化遗产日最隆重的庆祝活动。

  保平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的主要发源地,张远来、张远源是崖州民歌的传承人,张远来还是三亚市崖州民歌协会会长。保平村五个文化活动中心都将成为崖州民歌的原生态演唱点。只要走进保平,就能听到崖州民歌悠扬的歌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众多媒体,都来到保平村对崖州民歌做过专题报导。2008年5月9日,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督导组的专家在保平村观看了崖州民歌文手抄本展示和演唱展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保平村家庭纺织和染色技术,至今在老人收藏的衣物中,尚有家庭纯纺棉布和土法印染的清代款式的衣服,这是保平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文物。

  保平村中的崖州地方小吃、元宵歌会、端午赛龙舟、庙会等都是保平村地方传统文化的奇葩。

  古老的历史建筑,反映出保平繁盛的历史气象和斑斓多姿的文化色彩,具有社会、学术研究价值。在保平村众多的古民居中,已选定三处有特色和有纪念意义的古民居,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平村是红色革命老区村,自一九二六年大革命以来,经历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至今已具有八十多年的光荣革命传统。白一九二六年建立农会以来,保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九个革命组织:保平村农民协会、中共保平村党支部、保平村农军连、保平村妇女会、保平村儿童团、保平村青年抗日救国会、保平村抗日破坏队、保平村地下学联、保平村战地宣传队。

  在海南各市县的主要战斗中,几乎都有保平人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保平村每个时期参军参战的青年,足迹遍布琼岛各地。在投奔全国革命的过程中,保平人处处都体现出革命老区人的光辉形象。

  保平村主要革命人物有:

  麦宏恩烈士、何绍尧烈士、麦宏魁烈士、麦德兴烈士、张六妹烈士、、王明庚烈士等23位烈士和李福崇、李福海、何绍宗、何赤、周祥云、张远儒等革命人士,

  保平村众多的革命光辉形象,使保平革命公园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是天涯革命的一面光辉旗帜。还有革命先烈故居、革命活动旧址、烈士陵园、纪念碑等。构成保平历史多元文化的旅游资源。

  三、历史传统建筑风貌

  (一)现状规模、历史年代及原貌保存情况

  保平村的历史传统古民居建筑群是海南岛内唯一仅有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特色价值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保平村保护范围内。现存明清的民居建筑群和近现代传统风貌民居建筑连成一片,建筑范围总面积约0.25平方公里,其中清代古民居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

  保平村的历史传统建筑按其功能可分为学堂、庙宇、宗祠和古民居四大类,书院、庙宇、宗祠等公共建筑已在70年代以前全遭破坏,唯有古民居能大片保存下来,这些民居多为一进、二进,呈三合、四合院落布局;一般民宅建筑形制多为单进布局,由门楼、照壁、左右厢房、堂屋等建筑主体构成。

  这些建筑最早的建于明代,大部分建于清代,少量建于民国时期;传统风貌建筑多为20世纪80年代前兴建,这些历史建筑带有明显清代建筑特色和崖州地方特色。

  保平村的历史传统建筑已得到有效的保护。目前正在把4户特色民居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绍尧烈士故居,建于清初,至今己有300年多年的历史,如今保存完好,正在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大院具有清代民居建筑的特色,体现了古民居吉祥图案的建筑文化。正在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何氏“明经第”是崖州历史名人何焕的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已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古宅,保存完好,其雕花梁墩,绘画墙体,神龛雕刻龙凤麒麟、鹤松梅竹,图案精美,工艺精细,可堪称崖州神龛之最。

  分布在老村保护区的明清古民居共有48处院落,绝大部分建于清代,大都保存完整。虽有几家已局部坍塌,有一些虽然局部残损或局部改建,但古貌依然,连片保存较好。

  (二)空间分布

  在保平村历史传统建筑中,其空间分布较为明显;保平村地形为中间高,四周低,成神龟状地势。民居建筑多为坐北朝南方向,但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民居都有明显不同的坐向,村东的民居多为型西朝东,石沟涧路南段的民居都是这个坐向,村南的民居则都坐北朝南,村西的民居多为坐东朝西,村北的民居几乎坐南朝北。

  村道的空间格局多为南北纵向和东西横向,古巷幽深,院落成行,已成为保平古村的建筑布局特色。

  (三)历史传统建筑的特色和价值

  保平村在琼南地区同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夏季长、温度耐久”(《崖州志》),灰浆由石灰、糯米纸、糯米、草木等原料精心加工合成,凝固性特别强。

  ④建筑手法“惟取完固”。一是传统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墙体有青砖横扑迭压、灰浆实砌而成:屋顶灰瓦接迭,灰浆勾连,瓦当紧压;内墙(或外墙)以灰浆批荡。这有利于防风雨防渗漏防风化防潮湿。二是采用梁柱穿枋式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受重力,墙壁主要做间隔遮挡之用,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不大,居民厅房多用五架抬梁金柱牵引支撑,中间两行“嵌以薄板”。这种木材建筑的梁柱穿枋式结构具有很强的抗震和抗风性能,有“墙倒屋不塌”的作用。这是根据多台风有地震的灾害性气候而独创的建筑手法。

  ⑤建筑形式极为独特、在中国传统建筑实例中,保平村历史传统建筑的两种形式,具有原创性和唯一性。

  一是独特的山脊形式,其脊式为海南独有的迭式脊与半垂脊结构。

  二是独特的坡面“口接檐”形式。保平古民居屋面常见的是“接檐”形式。“接檐”一般在前坡厅房屋面下直接御接,形成了“一剪三坡三檐”的风格。这种“接檐”的建筑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为保平村和崖州地区所独有,是中国传统民居系统的延伸,从而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结构形式。

  ⑥保平村有富有南洋建筑艺术风格的古民居、小门楼和二层建筑。民国初年的骑楼建筑是吸收南洋建筑艺术风格与中国南方骑楼建筑的完美结合,其立面装饰高雅、繁缛而流畅。骑楼建筑在保平村民居中也小有特色。

  2、建筑价值

  保平村古建筑是其独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产物,是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下独有的文化特产,具有较高的文化质量和社会、学术研究价值。

  (1)具有巩固祖国边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地缘坐标的重要意义。保平港是古崖州的海防门户,有军事设施炮台墩和跑马坡。是中国最南瑞的骑射竞技场和海防炮台,港口不仅有防卫、商贸和渔业生产的功能,同时还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的天涯驿站。

  (2)研究古崖州乃至整个海南的社会发展、开发建设和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保平村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古崖州乃至整个海南的社会发展、开发建设和文化历史的脉络,贬官们留下的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都是彰显保平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

  (3)丰富并提升了三亚市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打造保平古民居和历史文化旅游点,以保平村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蕴厚的历史文化、红色的旅游资源、美丽田园风光和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崖州民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对加速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展现三亚历史文化风彩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4)保平古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结构,群体布局形式,是三亚市独有的,它体现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历史建筑的特征,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高品位的特质,在中国传统建筑实例中,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三亚市委、市政府、崖城镇委、镇政府和三亚历史文化名镇管委会十分重视保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三亚市政府在编制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过程中,保平村的保护已成为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在《崖州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三亚市崖州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定》中都对保平古民居和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文化部门集中人力对保平村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进行全面普查并记录存档。今年市政府已安排2000千多万元开始建设入口公路。二oo八年保平村入选海南十大文化名村。将保平村建设成历史文化名村,已成为三亚市政府及全市人民的共识。全面实施崖州总体规划和崖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统筹解决好保平村古民居和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加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速保平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展示独有特色的天涯历史文化,保平村将在历史文化名村建设中焕发光彩。

  信息来源:中国文明网、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保平村”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保平村地图

导航去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镇保平村
也叫保平的地方
保平村(吉林省白城市经济开发区)
保平村(海南省昌江县十月田镇)
保平村(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
保平村(四川省宜宾市珙县)
保平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
保平村(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
保平村(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
保平镇(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
保平村(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
保平街道(吉林省白城市经济开发区)
保平村(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
保平村(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
保平村(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