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附城镇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附城镇行政区划

数据看附城

附城是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管辖的镇,车牌粤N,长途区号0660,人口约12.90万(截至2020年),面积69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8个行政村(社区)

附城镇概况

地名:附城镇
隶属:海丰县
行政级别:
区号:0660
车牌:粤N
邮编:516600
区划代码:441521400000
身份证前6位:441521
面积:69平方公里
人口:12.90万人
人口密度:1862人/平方公里

附城镇,隶属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位于海丰县城西南郊,北连海城镇,西邻联安镇,南接汕尾市城区红草镇,东南、东北分别与陶河镇、城东镇隔水相望。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8.5公里,全镇总面积约69.71平方公里。 截至2021年10月,附城镇辖6个社区、14个行政村。 2020年常住人口128953人。

2020年附城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63.57亿元,年均增长达18.18%,其中工业产值241.91亿元,农业产值21.66亿元。

附城镇历史沿革

附城镇的建制,有史可查的,始于宋代。

宋熙宁元年(1068年),海丰县划分为兴贤、金锡、杨安、石塘、石帆、吉康、坊廊、龙溪八都。附城属兴贤都管辖范围。

元至明代,附城区域仍属海丰县兴贤所辖。

清雍正九年(1731年),从海丰县东部析坊廊、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县,海丰存兴贤、石塘、杨安、金锡四都,下分55约。兴贤都包括守望约、旗岭约、城港约、吊贡约、霞埔约、渡头约、田心约、联峰约、石塘约、城关约、赤山约。附城与现海城镇、联安镇、城东镇域均属兴贤都所辖。

民国三年至九年(1914年—1920年),海丰县划分为九个行政区:海城区(一区、公平区(二区)、梅陇区(三区)、后门区(四区)、汕尾区(五区)、赤坑区(六区)、田墘区(七区)、捷胜区(八区)、可塘区(九区)。附城属一区的一部分。

民国十九年(1930年),全县原九个行政区调整为七个区,即:一区海城、二区公平、三区梅陇、四区青草、五区汕尾、六区赤坑、七区捷胜。附城属一区一部分。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后撤区,全县分设为35个乡镇。附城现行政区域属城厦镇、东田镇、鹿境乡、优峰乡范围。

1950年4月开始,全县行政区域划分为七区一镇,同年9月,海丰县第一区公所正式成立,范围包括联安、联东、谢港、守望、新虾、新台山、三峰、海城镇八个乡镇。附城属一区管辖的一部分。

1952年9月,从一区范围内划出田心、联兴、霞埔、联北、优冲、联川、联田、白町、联爱、联南、新联等乡成立第十(后为渡头区)。全县为十区二镇。新划分后的一区(新一区)辖雅卿、联河、赤山、荣山、圆墩、新北平、新山、新南、甘门、虾西。荣港、新东北、西南、中河、关东、台东、汀后、北河围、名东、新望、桂望21个乡及海城镇。附城属新一区一部分。

1953年8月,全县划分为十二区一镇。原一区范围中又划出联河、荣港、荣山、新东北、新山、新南、北笏、赤山、雅卿、霞西、台东、关东、陶南、陶北14个乡成立十一区(龙山区)。原一区的海城镇和邻近的名东、西南、中河、城北、守望、桂望等乡组成城关区。附城镇现行政区域多属龙山区管辖范围。

1957年冬,撤销区并大乡镇,全县改设为28个乡镇(3镇25乡)。撤销龙山区公所,成立“中共联河乡委员会”、“中共三新乡委员会”、“中共守望乡委员会”、“中共赤山乡委员会”。原属城关区的名东、城北、西南、中河等乡并入海城镇,新望、桂望并为守望乡。附城镇区域分属联河乡、三新乡。

1958年12月13日,中共海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正式建立,地址设在海城施厝堂(现海城镇政府内)。原三新、赤山、守望、联河、海城镇五个乡镇撤销并归海城人民公社管辖。公社下设12个农业大队(后为18个)

1961年,全县改设为三个区:海城区、汕尾区、高潭区。辖1个镇(汕尾镇)28个公社(除原设公社外,增设赤山、附城镇、联河、三新、渔业、黄羌、平东、香洲、芳荣、大河、守望12个公社)。海城公社撤销后,新划分为海城镇、附城、联河、三新、赤山、守望六个分公社,统归海城区联社管辖。附城公社辖城南、中河、城东、名上、名下、南门、南湖、西门、下巷、地磁,河园11个大队。联河公社辖联平、联华、联河、荣港、后港、荣和、荣西、荣东、石叶、道山、圆山、下山、信子、兴洲、笏口、丰山、联西17个大队。三新公社辖新南、新山、池口、新东、新北、北平、桂港、甘门、湖兰9个大队。

1963年,合并公社,全县改设为1个镇18个公社,原赤山公社、守望公社、联河公社、附城公社撒销合并为海城公社。

1964年6月10日,原海城镇郊五个农业大队压缩后并入海城公社管辖。

1965年1月,恢复海城镇建制,海城镇割出,与海城人民公社正式分离。4月,三新公社撤销,并归海城人民公社管辖。6月,原海城人民公社管辖范围中分出桂望、新望、吊贡三个大队与梅陇公社的银峰、万中、万福三个大队组建莲花人民公社。

1964年4月3日,海城公社城北大队划归海城镇管辖。同年12月6日又归还海城公社管辖。

1967年3月23日,海城公社生产临时指挥部成立,代行党委会和管委会职权。

1968年4月28日,海城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代替党政领导职权。

1974年12月,析出海城公社龙津河以东的名东、东园、东风、关东、赤山、龙山、新江、北平8个大队,成立城东公社。

1982年11月,海城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易名为海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2月,海城公社城北大队划归海城镇管辖。

1984年1月,海城人民公社改为海城区公所,下辖城西、荣港、中河、城南、联河、联西、联兴、圆山、道山、荣山、新南、新丰、鹿山13个乡。区公所驻地仍设在东笏村。

1985年3月13日,海城区撤销,并入海城镇。改称海城办事处。同年12月10日,海城办事处撒销,恢复海城区公所建制。

1986年1月,海城区城西乡划归海城镇管辖。

1987年1月,海城区易名为附城乡,设置村民委员会15个,即中河、城南、荣港、联河、联西、兴洲、笏口、圆山、道山、荣山、新南、池口、新山、新东、新北。各村民委员会设置主任1人。

1989年2月,乡政府驻地迁至新址步霞村北面。

1990年1月1日,村民委员会改称管区办事处,设正副主任各1名。同期增设南湖居委,设主任1名、副主任2名。

1993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附城乡改为建制镇。

2002年3月,青年水库的青年水库管理区理顺为青年村划归附城镇管辖。

附城镇历史文化

地名文化

附城因处县城附近而得名。

东笏在海丰县城东南1公里。附城乡人民政府驻地。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陈氏从陆丰南塘东山迁此。处县城东郊、唐、宋时为和丰浮洋边低洼草地,俗称东笏。

新山原名鹿山。在海丰县城东南4公里。属附城乡。相传南宋建村,时山有鹿,名鹿山。1950年曾设三新乡,改新山。

文化艺术

附城,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圆山、笏口、道山、兴洲、深田、邬厝塘、乌石张、岭头、鹿北、鹿山、鹿南等村有业余舞狮习武的传统。有金狮胰、麒麟、醒狮、象等舞狮班;湾路、霞山、新东、步霞、石牌等村曾成立业余白字、西秦剧团,演出古装戏;新南、新山、新北、大凹、曾厝堤、浅笏、东格笏、后溪、莲吴、峰山、潭头李、信仔、笏仔和长合、上围等村组建白字、西秦曲班。

文物古迹

名胜古迹有“丽江月色”、御宴潭、圣井、谢道山宝塔、南门湖等。 有位于附城东笏村,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东笏妈祖庙,有位于附城高田村,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前的高田妈祖庙,有位于附城鹿境山,建于南宋以前菩提古迹。

附城镇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附城镇位于海丰县城西南郊,北连海城镇,西邻联安镇,南接汕尾市城区红草镇,东南、东北分别与陶河镇、城东镇隔水相望。全镇总面积约69.71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山地面积893.3公顷,已植面积882.6公顷,占山地面积98.8%;有1333.3公顷以上的海滩涂和海、淡水放养面积。丽江、黄江、大液河流经镇境汇入长沙湾。

气候

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1.9℃。年均无霜期358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2389.5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84.4天,年平均暴雨日6.4天,年平均湿度80%。

附城镇经济

附城,地处长沙湾,溪河、池塘、鱼堤、蚝町多。有宽广的海水放养面积和千亩成片的淡水养殖基地,有利于开发海、淡水养殖。在海滩涂筑堤围、建涵闸,浚深海水排灌沟路,建设高产鱼堤;开发蚝町,大面积放养牡蛎;利用潮汐,在江河出海口等处桁槽、闸箔、打罟、围网等;圆山、新南、道山村建成深井抽提威水养殖对虾的养殖场。已大规模建立海、淡水养殖基地。

2017年,附城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5.5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51.2亿元,农业产值4.39亿元,分别比增28%和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3.7亿元,比增3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2.7亿元,比增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完成国地两税收入14103.2万元,其中国税13293.2万元,地税810万元。

2019年11月,附城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2.4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8.15亿元,农业产值4.34亿元,分别比增4%和26.4%;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5.5亿元,比增29.3%;规模以下工业产值12.65亿元,比增24%;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4亿元,比增22%,其中限额上商业总额5.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

2020年,附城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8.89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4.45亿元,农业产值4.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3.1亿元,规下工业11.35亿元。全镇新增“四上”企业18家,其中规上工业5家,限上企业13家。新增个体户6371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3户,个转企111户,个人独资企业182户,公司企业1337户。

附城镇风景名胜

圣井

圣井位于附城鹿境小金笼山南麓,南宋景炎二年(1277),端宗皇帝舟师经此,曾取饮该处甘泉。今石壁有“圣井古迹”和“两山挟涧独清幽,时出香泉石上流,绿水徊环罗带绕,蓬莱舍此莫为俦”的石刻。

谢道山宝塔

谢道山宝塔位于附城谢道山,明崇祯二年(1629)县令周一敬议建,延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县令姚德基建成。为海丰“文峰塔”,又称“文笔塔”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空心塔,石与灰沙结构。原高25米,现高23.5米,底层直径10米,内腹径3.2米,往上逐层缩少。底层用花岗岩石块(30×30×200厘米)砌筑,第二层以上均用灰沙夯筑。塔中空心,每层均用木板平铺,人可沿木梯盘旋登上塔顶。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农民自卫军训练场

农民自卫军训练场位于大山脚村中心位置,是村中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面积约800平方米。1925年成立农民自卫军和赤卫队之后,是该村农军和赤卫队的军训场所。

新山农会馆

新山农会馆,原是鹿境乡缴交公租和临时存放粮食的会所,曰“义平社”。该社背靠金龙山,面向空旷谷町,大门正面有围墙屏蔽,设左进偏门出入,主体建筑为一进一天井三间布局,建筑面积大约六十平方米。新山农会筹建初期,吕培其、吕焕标等人利用义平社开展秘密活动,宣传农会的革命思想。彭湃和蔡素屏夫妇曾经两次来到新山村,指导农会的工作。新山村农会成立后,义平社成为农会办公的地方。

附城镇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附城镇位于海丰县城南郊,属县城结合部。北倚大云岭山脉,南频三江出海处。总面积69.24平方公里,下辖4个社区、14个村委会,共有167个自然村,总人口55754人,外来人口近5万人。广(州)汕(头)公路、324国道复线、海(城)(汕)尾公路、海(城)联(安)路等公路穿境而过,海陆交通方便,水量丰沛,土地肥沃,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 近年来,在海丰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附城镇坚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思路,把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摆在突出位置,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树正气、强管理、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团结协作、奋发图强,全镇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地发展。200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8.21亿元,国地两税收入达到3300万元。

  第一产业

  附城镇耕地面积24279亩,主要种植水稻及蔬菜等经济作物。2009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达40800亩,总产量达16588吨;蔬菜种植年复种面积达27800亩,产量45615吨,产值达1.22亿元。

  附城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个目标,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发展“菜篮子”工程为主体,全面发展城郊型经济战略,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破了单一的纯农粮结构,粮经比例4.5:5.5,引导群众大力兴办商品生产基地,逐步建立起以荣山村为龙头,荣港、南湖、联河、城南、联西、新南、笏口等村全面发展的蔬菜生产基地。2002年,全镇蔬菜创值3.5亿元,占全镇农业产值的78.4%。同时,为提高蔬菜生产经营效益,该镇以“科技驱动,龙头带动,市场牵动”为发展思路,着重抓好了农业基础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抓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加强科技指导培训,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有效地推动了蔬菜生产上档次,上效益;抓龙头企业的管理和指导,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抓市场流通,加强市场管理,积极组建农产品购销队伍,扩大流通网络,促进产品流通;抓蔬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使全镇蔬菜生产走上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生产轨道。

  第二产业

  附城镇工业以服装生产为主,全镇拥有鲤鱼山、蟹地山、罗盘山、西屯工业区等四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8家(其中6家为服装生产企业)。2009年,全镇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年产值达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5%;规模以下的工企业403家,产值达到14.4亿元,比上年增长30%。

  第三产业

  附城镇第三产业较为发达,房地产、商贸业非常兴旺。2009年,全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7.85亿元,拥有个体商户430家,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9.3亿元。随着海悦名城、雍悦豪苑、富嘉名城、云岭山庄第三期工程等几个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上马投建,附城经济社会将更加繁荣发展。

  2020年9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附城镇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镇,附城镇榜上有名。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附城镇”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附城镇地图

导航去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附城镇
也叫附城的地方
附城街道(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
附城镇(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
附城镇(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
附城镇(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