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

英城街道

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英城街道行政区划

数据看英城

英城是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管辖的街道,车牌粤R,长途区号0763,人口约15.67万,面积165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共分11个社区(行政村)

英城街道概况

地名:英城街道
隶属:英德市
行政级别:街道
区号:0763
车牌:粤R
邮编:511500
区划代码:441881001
身份证前6位:441881
面积:165平方公里
人口:15.67万人
人口密度:949人/平方公里

英城街道,隶属于广东省英德市,是英德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英德市中部,地处北江中游西岸,东临北江与大站镇相邻,南与连江口镇接壤,西与石灰铺镇为邻,北与横石塘镇交界、与望埠镇隔北江相望。2004年6月撤镇设街。辖区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6个村,总人口15.67万人(2020年常住)。

英城街道建制于西汉汉高祖年间的浈阳县县治所在地,后历为州、府、路、市的治所。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为丘陵地貌,北江沿河地带分布有小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2013年,全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98亿元,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44元,比2012年增长12.4%。

英城街道历史文化

方言

英城街道主要通行广州话。

民俗文化

白沙龙舟队

英城街白沙村划龙舟的传统历史悠久,白沙龙舟队自70年代末正式组队以来,在英德市及清远市龙舟比赛史上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0、2004年参加英德市龙舟大赛夺得了第一名,2001年参加英德市浈阳湖“松益杯”传统龙舟大赛获得第一名,同年参加清远市第三届“假日豪苑杯”传统龙舟赛获得了第一名。2007年参加清远市“金信蓝湾豪庭杯”龙舟锦标赛取得总成绩第三名。

岩前舞狮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岩前舞狮属南狮流派,主要以鸡公狮为主。

迎春花市

英城迎春花市,是英德人民的一场嘉年华。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繁花似锦、人海如潮,热闹非凡。英城迎春花市源起于清朝末期,受到当时广州花市与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廉州的珠市,被称为“广东四市”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

英城街道建制沿革

英城街道建制于西汉汉高祖年间(前206年—前195年)的浈阳县(今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和翁源县,以及新丰县、佛冈县部分地方)县治所在地,后历为州、府、路、市的治所。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设捕属城厢都附城图、廊岩图、麻寨图、洋高图。

清光绪十六年(1836年)设附城乡、麻寨乡、廊岩乡、洋高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设县城镇、附城乡、岩前、麻廊乡、洋高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县城镇、附城乡、麻廊乡、洋高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英城乡、麻廊乡、洋高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城厢乡。

1949年10月9日县城解放后,全县设英东、英西、英中3个区,乡仍沿用旧制,城厢乡属英中区管辖。

1950年6月设城关镇。

1951年9月与今大站镇同属第十五区。

1956年8月设县城镇、附城区。

1957年11月设城关镇、附城乡。

1958年4月设英城镇、附城乡。

1958年9月全县设6个人民公社,与大站、附城等地同属英城人民公社。

1959年冬分设城东人民公社。

1960年城东人民公社复入英城人民公社。

1960年分设大站人民公社。

1961年分设附城人民公社。

1980年英城人民公社改称英城镇。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设区建制,今英城街道之地设英城镇、附城区。

1986年附城区划入英城镇。

2003年8月,原碧落洞宝晶宫文化旅游管理区并入英城镇。

2004年6月撤镇设街道。

英城街道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英城街道位于英德市中部,地处北江中游西岸,东临北江与大站镇相邻,南与连江口镇接壤,西与石灰铺镇为邻,北与横石塘镇交界、与望埠镇隔北江相望。地理坐标区间:东经113°17”-113°28”、北纬24°03”-24°18”。东西长16.5公里,南北宽11公里,总面积165平方公里。

英德市英城街道办

地形地貌

英城街道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为丘陵地貌,西及西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北部、中部以台地、阶地为多,北江沿河地带分布有小平原。

气候

英城街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7℃,年均降水量1875毫米,年均日照1700小时,无霜期353天。

英城街道自然资源

2009年,英城街道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品种有39种,其中以硫、铁、金、银、铜、锌、煤、花岗石、石灰石储量大。

英城街道经济

综述

2006年,全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5.2亿元,比2005年增长77.1%;固定资产投资为7.11亿元(英德统计标准),比2005年增长62.7%;工商税收达3927万元,比2005年增长51.9%。

2011年,全街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54.5亿元,比2010年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44.2亿元,比2010年增长18.1%;农业总产值1.89亿元,比2010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6966元,比2010年增长12%。

2013年,全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98亿元,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4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税收收入3.29亿元,比2012年增长25.9%;农民人均纯收入9144元,比2012年增长12.4%。

第一产业

2010年,全街已形成3000多亩鸡心黄皮种植基地、4000多亩鱼塘水产养殖基地、1万多亩笋竹种植基地、650多亩沙塘桔种植基地、2300多亩冬瓜种植基地等多个农业种植基地;同时,全面实行封山育林,建立木材、竹类基地。

2013年,全街道粮食总面积1.84万亩,总产量5331吨,其中,水稻面积1.51万亩,总产量4627吨;玉米1425亩,总产量372吨;花生3791亩,总产量647吨。经济作物总面积1.47万亩,总产量2.13万吨。生猪出栏9861头,“三鸟”(鸡、鸭、鹅)饲养量68.55万只,水产养殖面积5512亩,产量2072吨。

第二产业

英城街道民国以前,工业只有城镇(当时的英城镇)居民一些手工业。建国初,城镇有缝纫、粮油加工、五金加工等,农村有泥水木匠等个体行业。60年代,先后兴办了机缝站、航运站、搬运队、木器社、五金厂、农械厂等。二十世纪80年代,兴办了炼铁厂、生粉厂等工业项目。90年代以来,先后兴办了水泥厂、化工厂、奶牛场等较大型的工业项目,个体工业迅速发展,服装鞋业、木材加工、家私、汽车修配等不断涌现;个体企业主要有运输、饮食、建筑、酿酒、建材、竹木加工、粮食加工、服装加工、家电维修、机械维修等。截至2010年,英城街道有个体企业600多个。 2011年,全街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54.5亿元,比2010年增长35%;2013年,全街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3.98亿元。

第三产业

招商引资

2013年,全街新签约项目6个,合同签约金额22.26亿元,新签项目当年实际投入资金1.97亿元。英德市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合同签约投资总额3亿元。截至2013年年底,累计投入资金239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含旧项目)全年实际投入4.66亿元。

工商税收

2010年,全街完成工商税收1.75亿元,比2009年增长50.0%;2011年,英城街道工商税收收入2.46亿元,比2010年增长40.6%。2013年,全街完成工商税收收入3.29亿元,比2012年增长25.9%。

英城街道风景名胜

南山风景区

位于市区南郊北江西岸。山上一年四季林木翠绿,野花竞放,林深洞幽,汉代就设有供人游赏的亭台建筑,到唐宋时亭台寺阁50多座。南山上的摩崖石刻为广东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三大石刻之一,省内摩崖石刻最丰富的地方,现存107方。

宝晶宫生态旅游度假区

广东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市区西南7.2公里的燕子岩山脉,景区核心面积3.8平方公里,由宝晶宫溶洞、碧落洞摩崖石刻、碧落湖、狮子山、英石园、奇石书画馆、摩崖石刻诗廊、水上高尔夫八大景区组成。宝晶宫溶洞为广东省规模最大、溶洞系统最复杂、最有科研价值的喀斯特洞穴之一,广东最美、国内一流的溶洞,也是重要的自然遗产。拥有全国最大的倒影溶洞;首届2006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十佳景区;中山大学地质地貌与旅游综合实习基地;清远八景之一;英德旅游首选。素有“岭南第一洞天”美誉。

通天岩

位于市区西南3公里,洞内面积6600多平方米,由四个大厅组成,其中一厅有双洞通天。洞内有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的摩崖石刻。2000年12月,通天岩摩崖石刻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茶趣园

位于市区西2公里的马口。一个以高香型茶树育苗基地为基础、以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为宗旨的生态旅游观光茶园。 

碧落洞摩崖石刻——位于距宝晶宫溶洞1.2公里的碧落洞。碧落洞蕴含着深厚的道教文化。现存摩崖石刻99方,从唐代长庆二年(822年)第一方起,至民国36年(1947年)最后一方止,历经6个朝代,时间跨度1125年。1989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岩摩崖石刻——位于市区北约7公里。现存摩崖石刻71方,最早的为宋代马伦的《摸鱼儿》,大部分是清代作品。2002年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金龙岩摩崖石刻——金龙岩又名金鸡岩,位于市区西约3公里的金龙山上,原建有金龙岩寺。金龙岩内有摩崖石刻7方,其中宋代1方、明代2方、清代1方,字迹不清的3方。2000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山摩崖石刻——位于市区南郊南山。广东三大石刻之一,省内摩崖石刻最丰富的地方,现存摩崖石刻107方,从唐代元和六年(811年)第一方起,至民国14年(1925年)最后一方止,历经6个朝代,时间跨度1114年。1978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老地湾清代建筑——位于市区南6公里。老地湾有三座祠堂,基本呈水平分布,朝选林公祠居中,左为黄氏私塾,右是赵氏宗祠,再右为林氏家族住宅。三座祠堂以建于清代的朝选林公祠造工最为精细,为三进二天池建筑,坐北向南偏东,宽12.8米、深32.2米,布局匀称,造工精巧,气势宏伟,保存完好。林氏家族住宅为围楼式建筑,现有房舍20多间,鼓楼门、牌坊各1个。1995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廊步孔子庙——英城街廊步村的孔子庙位于廊步庙岭,始建于大梁中页,距今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起初建于麻寨乡鹤仔岭,名为廽龙寺。明朝万历年间,县令苏大用下令重建,命名为“至高无尚——孔庙”,大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沿用该名,人民简称其为“高孔庙”。光绪二十五年再次重修,后改名为“廽龙祠”。国民期间改立为廊步小学,文革期间拆庙建校,2003年再次重建,按大明及乾隆期间的名称命名为“孔子庙”。

古桥——何公桥:在英城街何公坑上横跨东西,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是英德保存最好的一座最古老的石拱桥,桥为双拱式,全长30.48米,宽6米,高约5.5米,每拱跨度为8.2米。均由石灰岩石条砌筑而成,桥面有2行共8对长40厘米、宽5厘米、厚1.2厘米的铁片镶入石缝内,每片均有2个小孔,是用于绑扎铁链,方便行人而作的。桥南面阴刻楷体“何公桥”三个大字,至今可见。何公桥是郡守何智茂为方便行人而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崩。永乐八年(1410年)知县熊友信重修,改名‘通远桥’。嘉靖七年(1528年)署县事提举陈瑞修;十三年颓废,知县何世纶修,复名‘何公桥’。清朝道光二年(1822年)桥中崩二丈许,登云坊朱、吴、成三姓修。”光绪十八年(1892年)成章浚募置桥面石柱并护以铁栏。何公桥经多次修建,但桥面水位很低,常为水浸断路阻隔行人。解放初期,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原桥面上增建一层新桥面,使何公桥分上下2层,上层为交通道,既可行人,亦可行车,成了一条重要的桥梁。

英城街道地名其他补充介绍

  英德市英城街道办事处管辖原英城镇的行政区域范围,辖8个村委会和6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164.5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120650人。英城街地处英德市中心,位于北江中游西岸河畔,东经113°17′--113°28′,北纬24°03′--24°18′,东西长16.5公里,南北...英城街交通十分方便。京广铁路、银英公路距城区3公里,北江河贯通南北;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北通韶关市,南通清远。

  功垂捍御牌坊

  功垂捍御牌坊,位于英德城西白楼村西庙前。功垂捍御牌坊始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3间4柱5楼,以花岗岩为原料砌筑。首层门楣上阴刻“功垂捍御”,顶层正中阴刻“圣旨”。虞夫人坊(功垂捍御牌坊)……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英城街道”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英城街道地图

导航去广东省清远市英德市英城街道
也叫英城的地方
英城村(北京市平谷区马坊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