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赞地名网>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盘陀镇

和美村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盘陀镇和美村行政区划

数据看和美和美村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盘陀镇管辖的村,车牌闽E,长途区号0596,邮编为363000,身份证前六位数字是350623。

和美村概况

地名:和美村
隶属:盘陀镇
行政级别:
区号:0596
车牌:闽E
邮编:363000
区划代码:350623108
身份证前6位:350623

  和美村位于盘陀镇西部,东邻西厝村,南邻割埔村,北隔洞仔尖山与石榴镇交界,西至盘陀岭顶与云霄县火田镇交界。源自六齿山的小溪流经本村汇入盘陀溪。从前闽粤驿道经过本村,现在有可行汽车的村道与国道3 2 4线相接。

  政区沿革

  清代属八都西山保所辖。民国时期属盘陀乡(后合并于绥安镇)的长林保所辖。新中国初期为第二区(1955年l 2月改称石榴区)和坑乡。1958年9月属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的和坑大队,19 6 1年7月属盘陀公社管辖,1 9 8 4年9月属盘陀乡(1 9 9 2年2月改为镇)的和美村。1 9 8 9年拆分为和美、西厝二村。和美村辖和坑、和坑院、济美林(涤尾林)、崎脚、顶涂、顶埔、下埔、塘仔后、过溪、五里牌、泥鳅垄11社。现共有4 6 7户,2 2 2 2人,其中,济美林110户,480人;崎脚6 0户,2 4 0人;和坑院1 7户,1 0 0人;顶涂3 0户,1 5 0人;顶埔、下埔6 0户,270人;塘仔后3 0户,l 5 7人;和坑、泥鳅垄70户,3 2 o人;过溪70户,3 6 0人;五里牌20户,145人。

  姓氏源流

  济美林、顶涂为陈姓聚居地,祖先来自东林村。崎脚、和坑院、塘仔后、过溪为王姓聚居地,祖源不详。顶埔、下埔为林姓聚居地,部分林姓祖先来自乌石,部分林姓祖源不详。五里牌有王、陈、林等姓。和坑、泥鳅垄有谢、王、陈、李等姓,谢姓由白灰洋迁来(白灰洋为革命老区,民国时期被移民废村,解放后为农场)。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2 02 7亩,农地3 2亩,有大片山地。主要农作物水稻、甘蔗及香蕉、荔技、龙眼等果树。有养鸭专业户2户。

  有造纸厂、制氧厂、加油站各一座。从事运输业者5 0人,有汽车1 0辆,机板车2辆,手扶拖拉机6辆。在路边开小店者2家。外出做工者5 0 0人。

  家家饮用井水,用电灯照明,电视装机普及率7 0%,电话装机普及率60%,有手机500多支。

  村卫生所一所·

  和美小学,1993年建新校舍,校园面积4 8 9 2平方米,建筑面积8 68平方米,设9班级,学生269人,教师1 3人。

  古迹

  无象院,因址在和坑社边,俗称和坑院,以至“和坑院"成为地名,即今和坑院社。其前身无象庵,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那时,盘陀是闽粤交通要道,而岭下村舍稀疏,常有野象出没,行人提心吊胆。漳州知州傅伯寿始创“随庵立铺”办法(“铺”是驿路上的分站)。招募和尚吴祖华带徒弟到和坑设庵,兼管铺事(负责招待过往-和公差,传递文书)从此,居岭下者渐多,象透渐绝。潮州知州黄定路过,题给“无象庵”匾额,因此庵名无象庵,铺名无象铺。后来庵、铺分设,无象铺移设予讹称“牛上铺”地方(今属官陂村)。无象庵仍在原地,淳祐年间扩建,改称无象院,因为址在和坑,俗称和坑院。

  济美楼,圆形三合土楼,建于清代,今楼墙尚存。

  另有半圆形楼、方形楼各一座。

  新中国人物

  陈春龙,漳浦县邮电局局长。

  谢良文,副主任医师。

  和美村附近有天福茶博物院漳州花博园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唐山过台湾石雕园等旅游景点,有旧镇大蚝漳浦沙西红鲟乌石荔枝沙西榕树盆景深土紫菜等特产。

  地区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1-11-01,如果您发现“和美村”信息有误或有更新,请点我纠正/更新▷

和美村地图

导航去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盘陀镇和美村
也叫和美的地方
和美村(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
和美村(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
和美村(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
和美村(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
和美村(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
和美村(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
和美村(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
和美村(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
和美村(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